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对话性探讨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1页 |
一、研究的现实背景 | 第7-8页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8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一) 有关阅读对话教学的理论研究 | 第8-9页 |
(二) 对话教学之语文阅读教学 | 第9-1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0页 |
(二) 课例分析法 | 第10页 |
(三) 比较研究法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对话与文本解读的关系 | 第11-15页 |
第一节 文本解读的概念与现状 | 第11-13页 |
一、文本解读 | 第11-12页 |
二、文本解读的特征 | 第12-13页 |
第二节 阅读对话教学——教学阅读对话之区别 | 第13-15页 |
一、阅读对话教学 | 第13-14页 |
二、阅读对话教学——教学阅读对话的区别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文本解读的对话本质分析 | 第15-21页 |
第一节 文本解读:双向交互作用的动态构成 | 第15-17页 |
一、文本的召唤结构 | 第15-16页 |
二、文本解读过程中阅读主体的能动性 | 第16-17页 |
第二节 文本解读的本质——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 第17-21页 |
一、生活体验性对话 | 第17-19页 |
二、针对空白的创造性对话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对话误区及成因 | 第21-27页 |
第一节 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对话误区 | 第21-24页 |
一、文本解读过程中浅对话 | 第21-22页 |
二、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假对话 | 第22-23页 |
三、多元性文本解读过程中的阅读对话教学偏差 | 第23页 |
四、形式性追求下的阅读对话教学 | 第23-24页 |
第二节 文本解读过程中对话误区之因 | 第24-27页 |
一、全面性阅读对话教学理论的缺失 | 第24页 |
二、思维方式的影响 | 第24-25页 |
三、误读教学权威,导致对话意识淡漠 | 第25页 |
四、学生认识取向的偏差 | 第25页 |
五、评价机制的功利性与单一化 | 第25-27页 |
第四章 文本解读对话的应然状态及相应策略 | 第27-31页 |
第一节 文本解读对话教学的应然状态 | 第27-29页 |
一、解读张力的发现与消解 | 第27-28页 |
二、语感的培养 | 第28-29页 |
三、个性化对话心理的形成 | 第29页 |
第二节 文本解读对话教学的策略 | 第29-31页 |
一、教师自身观念的转变 | 第29-30页 |
二、新型师生关系的建设 | 第30-31页 |
结论 | 第3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致谢 | 第35-3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