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换道行为动态特性及其对车流影响研究
|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课题来源 | 第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20页 |
| ·换道行为特性分析 | 第13-15页 |
| ·换道模型研究 | 第15-18页 |
| ·换道行为对车流特性影响 | 第18-19页 |
|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9-20页 |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第2章 车辆换道行为的系统描述 | 第22-32页 |
| ·车辆换道行为分析 | 第22-27页 |
| ·换道运行环境 | 第22-23页 |
| ·换道产生原因 | 第23-25页 |
| ·换道基本形式 | 第25-27页 |
| ·车辆换道影响因素 | 第27-31页 |
| ·驾驶员交通特性 | 第27-28页 |
| ·车辆因素 | 第28-29页 |
| ·道路因素 | 第29-30页 |
| ·交通条件 | 第30-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3章 车辆换道交互行为及其模型 | 第32-52页 |
| ·车辆交互行为理论基础 | 第32-34页 |
| ·驾驶员-车辆Agent | 第32-33页 |
| ·交互特性分析 | 第33-34页 |
| ·车辆换道交互行为模式划分 | 第34-38页 |
| ·交互行为间隙接受模型 | 第34-36页 |
| ·交互行为模式判定 | 第36-38页 |
| ·基于间隙接受的换道交互行为决策分析 | 第38-43页 |
| ·目标车辆交互决策分析 | 第38-39页 |
| ·后随车交互决策分析 | 第39-43页 |
| ·基于最小安全距离车辆换道交互行为建模 | 第43-47页 |
| ·模型假设 | 第43-45页 |
| ·模型建立 | 第45-47页 |
| ·交通仿真分析 | 第47-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4章 车辆换道实施的动态决策优化 | 第52-60页 |
| ·车辆换道实施过程决策树 | 第52-55页 |
| ·换道行为决策优化理论基础 | 第52-53页 |
| ·车辆换道过程决策分析 | 第53-54页 |
| ·车辆换道行为决策树建立 | 第54-55页 |
| ·模型建立 | 第55-58页 |
| ·目标车道 | 第55-56页 |
| ·间隙接受 | 第56-58页 |
| ·模型参数标定 | 第58-59页 |
| ·目标车道参数标定 | 第58页 |
| ·间隙接受参数标定 | 第58-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5章 车辆换道行为对车流运行的影响 | 第60-72页 |
| ·交通流特性参数 | 第60-62页 |
| ·流量 | 第60页 |
| ·速度 | 第60-61页 |
| ·密集度 | 第61-62页 |
| ·系统相似性解析 | 第62-66页 |
| ·换道分子动力学分析 | 第62-63页 |
| ·换道交通波产生机理 | 第63-66页 |
| ·车辆换道交通波模型 | 第66-69页 |
| ·拥挤波与消散波 | 第66-67页 |
| ·换道密集度模型 | 第67-69页 |
| ·数值验证 | 第69-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 ·结论 | 第72页 |
| ·展望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