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学校教育时间中绵延--基于广西F中学的质性探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32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2页 |
(一) 时代节奏加快激起的教育时间觉醒 | 第10页 |
(二) 学校教育时间对生命成长的意义 | 第10-11页 |
(三) 哲学给出的诱惑 | 第11-12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三、理论基础 | 第13-24页 |
(一) 物理学关于时间问题的研究 | 第13-14页 |
(二) 哲学关于时间问题的研究 | 第14-18页 |
(三) 教育学关于时间问题的研究 | 第18-24页 |
四、核心概念 | 第24-27页 |
(一) 学校教育时间 | 第24-25页 |
(二) 生命 | 第25-26页 |
(三) 绵延 | 第26-27页 |
五、研究的路径与过程 | 第27-29页 |
(一) 研究路径:由此及彼 | 第27-28页 |
(二) 研究过程:由表及里 | 第28-29页 |
六、研究对象 | 第29-32页 |
(一) “素描”F 中学 | 第29-30页 |
(二) F 中学与本研究的契合性 | 第30-32页 |
第1章 国家:寻求限定与突破间的平衡 | 第32-46页 |
一、“面”的规划:不断调整后形成的教育年限 | 第32-36页 |
(一) 现行学制的源与流 | 第32-35页 |
(二) 现行学制下的高中阶段 | 第35-36页 |
二、“线”的调整:与时俱进的课程计划 | 第36-41页 |
(一) 教学安排 | 第37-39页 |
(二) 假期制度 | 第39-41页 |
三、“点”的牵引:高校招生考试 | 第41-46页 |
(一) 教师在高考牵引下的教学安排 | 第42-43页 |
(二) 学生个体在高考牵引下的感悟 | 第43-46页 |
第2章 学校:正式与非正式时间表间的融合 | 第46-73页 |
一、正式制度的时间表 | 第46-58页 |
(一) 作息时间表 | 第46-51页 |
(二) 课程安排表 | 第51-57页 |
(三) 各场所开放时间表 | 第57-58页 |
二、半正式化的制度时间表 | 第58-69页 |
(一) 教育时间的符号 | 第58-63页 |
(三) 教育时间的“变奏” | 第63-69页 |
三、非正式制度时间表 | 第69-73页 |
(一) 非正式制度时间表的样式 | 第69-71页 |
(二) 非正式制度时间表的“收益” | 第71-73页 |
第3章 教师:核心与拓展科目间的“较量” | 第73-101页 |
一、核心科目课堂 | 第74-88页 |
(一) 轰炸式的课堂 | 第74-81页 |
(二) 节奏适中型课堂 | 第81-86页 |
(三) 缓和型课堂 | 第86-88页 |
二、拓展科目课堂 | 第88-93页 |
(一) 紧张有序型课堂 | 第88-90页 |
(二) 平实稳健型课堂 | 第90-91页 |
(三) 悠闲缓慢型课堂 | 第91-93页 |
三、“挤”出来的课堂时间 | 第93-101页 |
(一) 挤压副科课时间 | 第93-94页 |
(二) 延长课堂时间 | 第94页 |
(三) 挪用课堂时间 | 第94-95页 |
(四) 占用自习课时间 | 第95-101页 |
第4章 学生:客观时间与主观时间的“卯合” | 第101-133页 |
一、学校教育时间之使用 | 第101-117页 |
(一) 顺从学校教育时间 | 第101-104页 |
(二) 反抗学校教育时间 | 第104-112页 |
(三) 超越学校教育时间 | 第112-117页 |
二、学生学校教育时间之体验 | 第117-133页 |
(一) 感知时间 | 第117-121页 |
(二) 时间感受 | 第121-133页 |
第5章 反思:谁?怎么样? | 第133-143页 |
一、学校教育时间的主宰及其作用 | 第133-137页 |
(一) 掌控学校教育时间的主体 | 第133-136页 |
(二) 各主宰主体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影响 | 第136-137页 |
二、学校教育时间的规律与特征 | 第137-140页 |
(一) 内隐于学校教育时间的规律 | 第137-138页 |
(二) 现代学校教育时间的特征 | 第138-140页 |
三、学校教育时间的反思 | 第140-143页 |
(一) 密度高度集中于高考的学校教育时间 | 第140-141页 |
(二) 忽略时代发展的学校教育时间 | 第141页 |
(三) 指向未来的学校教育时间 | 第141-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4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 第147-148页 |
附录一:访谈情况汇总 | 第148-151页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第151-153页 |
后记 | 第153-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