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三、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第12-17页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五、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一章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双自主教学模式”概述 | 第20-36页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一)模式 | 第20页 |
(二)教学模式 | 第20-21页 |
(三)“双自主教学模式” | 第21页 |
(四)初中“双自主教学模式” | 第21-22页 |
二、初中“双自主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 第22-27页 |
(一)加德纳多元化智能理论 | 第22-23页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3-24页 |
(三)需求层次理论 | 第24-25页 |
(四)自主学习理论 | 第25-26页 |
(五)合作学习理论 | 第26-27页 |
三、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双自主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 第27-28页 |
(一)提高学生的成绩 | 第27页 |
(二)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 | 第27-28页 |
四、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双自主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 第28-33页 |
(一)课前任课教师讨论上课流程、学生根据预习导学案进行课前预习 | 第28-29页 |
(二)课上任课教师自主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 第29-33页 |
(三)课后任课教师反思提高、学生总结巩固 | 第33页 |
五、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双自主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 第33-36页 |
(一)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 第33-34页 |
(二)协作学习教学策略 | 第34页 |
(三)校本教研教师提高策略 | 第34-36页 |
第二章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双自主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 第36-44页 |
一、实验目的、方法及假设 | 第36页 |
(一)实验目的 | 第36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36页 |
(三)实验假设 | 第36页 |
二、实验过程设计 | 第36-37页 |
三、实验检测材料 | 第37页 |
四、前测结果分析 | 第37-40页 |
(一)实验前测成绩数据分析 | 第38-39页 |
(二)学生学习行为前测调查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五、后测结果分析 | 第40-43页 |
(一)实验后测成绩数据分析 | 第40-42页 |
(二)学生学习行为后测调查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六、实验结论 | 第43-44页 |
第三章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双自主教学模式”实施经验总结及实施建议 | 第44-52页 |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双自主教学模式”实施经验总结 | 第44-49页 |
(一)提高学案质量是落实“双自主教学模式”前提 | 第44页 |
(二)规范课堂结构是落实“双自主教学模式”关键环节 | 第44-47页 |
(三)落实小组评价是“双自主教学模式”的重要动力 | 第47-48页 |
(四)组织和制度是“双自主教学模式”重要保障 | 第48-49页 |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双自主教学模式”实施建议 | 第49-52页 |
(一)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改变 | 第49页 |
(二)学生的学习行为必须改善 | 第49页 |
(三)导学案的编制工作必须进一步做好 | 第49页 |
(四)学校的教学管理行为必须到位 | 第49-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 | 第56-60页 |
后记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