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一) 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新要求 | 第10页 |
(二)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良好个性发展的关键期 | 第10-11页 |
(三) 个性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误区和偏差需要梳理 | 第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三、 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一) 国内关于个性教育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二) 国外关于个性教育的研究 | 第14-16页 |
四、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一) 个性 | 第16页 |
(二) 良好个性 | 第16-17页 |
(三) 个性教育 | 第17页 |
(四) 个性教育缺失 | 第17-18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一) 文献法 | 第18页 |
(二) 访谈法 | 第18-19页 |
第一章 个性教育建构的理论基础、价值定位及基本特征 | 第19-27页 |
一、 个性教育建构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第19页 |
(二) 主体性教育 | 第19-20页 |
(三)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 第20-21页 |
(四) 威廉·詹姆士的激励理论 | 第21页 |
二、 个性教育的价值定位 | 第21-23页 |
(一) 发现和尊重学生的个性 | 第21-22页 |
(二) 挖掘和发挥学生的潜能优势 | 第22页 |
(三) 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 第22-23页 |
(四)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 第23页 |
三、 个性教育的基本特征 | 第23-27页 |
(一) 显性渗透 | 第23-25页 |
(二) 隐性渗透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初中阶段个性教育缺失的表现 | 第27-34页 |
一、 教育本体功能的失落 | 第27-29页 |
(一) “程式化”的教育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兴趣 | 第27-28页 |
(二) 单纯强调学生学业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 第28-29页 |
二、 个性教育意义的遮蔽 | 第29-34页 |
(一) 对个性教育内涵理解的偏差 | 第29-31页 |
(二) 个性教育在实践中的误区 | 第31-34页 |
第三章 我国初中阶段个性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34-38页 |
一、 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 | 第34-35页 |
(一) 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取向 | 第34页 |
(二) 从众心理,求同不求异 | 第34-35页 |
二、 教师自身素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一) 教师对个性教育理解的偏差 | 第35-36页 |
(二) 教师自身缺乏个性 | 第36页 |
三、 考试指挥棒的消极影响 | 第36-38页 |
(一) 教育目标功利化 | 第36页 |
(二) 课程设置应试化 | 第36-37页 |
(三) 评价标准单一化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我国初中阶段个性教育实施的建构对策 | 第38-45页 |
一、 建立特色学校 | 第38-41页 |
(一) 确立独特的办学理念 | 第38-39页 |
(二) 营造个性良好发展的校园环境 | 第39-40页 |
(三) 建立多样化的课程 | 第40-41页 |
二、 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 第41-43页 |
(一) 树立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观 | 第41-42页 |
(二) 发现了解学生 | 第42-43页 |
三、 调动学生自主性,促进学生的自主教育 | 第43-45页 |
(一) 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 第43-44页 |
(二) 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 | 第48-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