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文学理论论文--文学创作论论文--文学翻译论文

李文俊文学翻译研究

致谢第1-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10页
目录第10-12页
第一章 导论第12-32页
   ·李文俊及其对文学翻译的贡献第12-22页
     ·李文俊的文学翻译分期及成就第13-18页
     ·李文俊的外国文学研究成就第18-20页
     ·李文俊文学翻译研究的现状及特点第20-22页
   ·比较文学与社会学视角下的翻译家研究第22-28页
     ·比较文学的视角第23-25页
     ·翻译社会学的视角第25-28页
   ·本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8-32页
     ·主要内容第28-30页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第30-32页
第二章 李文俊的中国文学意识和文学翻译观第32-71页
   ·翻译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关系第32-35页
     ·几个重要观念的厘清第32-33页
     ·新时期译者的集体翻译观第33-35页
   ·李文俊的“世界文学”眼光与中国文学意识第35-42页
     ·“世界文学”与文学翻译第36-37页
     ·《世界文学》与李文俊第37-38页
     ·李文俊的中国文学意识第38-42页
   ·李文俊的文学翻译观第42-71页
     ·李文俊翻译观形成的外来影响第42-47页
     ·李文俊的翻译文本选择观第47-57页
     ·李文俊的文学翻译追求第57-71页
第三章 李文俊的文学翻译策略——以福克纳的译介为例第71-107页
   ·“阶段式”译介策略第71-79页
     ·初期:以“介”带“译”(1958-1977)第72-74页
     ·中期:“译”与“介”的同步、互文(1978-1999)第74-77页
     ·高潮期:以“著”佐“译”(2000-2012)第77-79页
   ·“掘一井而汲泉式”深度译介:李译“副文本”分析第79-101页
     ·“深度翻译”:译者主体意识的觉醒与显现第79-81页
     ·“副文本”:译者主体的阐释空间第81-84页
     ·李译福克纳的“脚注”语用分析第84-91页
     ·《福克纳评论集》“前言”和李译三部长篇“译序”的分析第91-101页
   ·“内容与技巧剥离”式阐释策略第101-107页
     ·“意识流”在中国的译介第101-104页
     ·福克纳“意识流”成功译介的意义第104-107页
第四章 李文俊与中国新时期文学——以福克纳译介的接受与影响为例第107-139页
   ·新时期翻译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关系第107-114页
     ·新时期翻译文学的接受土壤第110-112页
     ·新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的择取特点和传播渠道第112-114页
   ·新时期文学发展中的李文俊影响第114-130页
     ·翻译文学影响下的当代文学师承第115-118页
     ·福克纳文学的译介对当代作家的影响第118-130页
   ·国内“福学”研究中的李文俊因素第130-139页
     ·国内的“福学”研究略述第130-132页
     ·国内“福学”研究中的李译因素第132-139页
第五章 结语第139-149页
   ·研究结果第139-143页
   ·李文俊文学翻译研究的启示:翻译家在当代文学史中的缺位与匡正第143-147页
   ·研究局限与拓展空间第147-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61页
寻找与寻见(后记)第161-162页
附录 1 2012 年对李文俊先生第一次采访第162-170页
附录 2 2013 年对李文俊先生第二次采访第170-174页
附录 3 李文俊著译主要情况表第174-176页

论文共1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探析团队翻译项目中的术语管理--以外宣译制片和某信用卡品牌本地化项目为例
下一篇:试论菅原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