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导论 | 第7-14页 |
第一章 民国初期普通中学教师管理制度的变迁 ——基于中学教师“职业心理”的养成 | 第14-27页 |
第一节 教师职业化——“以国家精神为精神” | 第14-19页 |
一、中学教师从无到有,师范教育独立设置 | 第14-15页 |
二、任职资格由宽而严,培养目标明确确立 | 第15-17页 |
三、教师身份由官而员,教育行政独成体系 | 第17-19页 |
第二节 校长负责制——“惟校长马首是瞻” | 第19-24页 |
一、开始实行聘任制度,然“一朝天子一朝臣” | 第19-20页 |
二、划拨专款做经费,但不忙“延师”忙“筹款” | 第20-21页 |
三、独立设置人数少,新旧杂糅“兼任”多 | 第21-24页 |
第三节 由“官”到“员”的失落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民国中期普通中学教师管理制度的变迁 ——基于中学教师“专业资格”的训练 | 第27-40页 |
第一节 作为“专业人”的技能资格 | 第27-30页 |
一、提高教师职业技能,加强教师培养课程 | 第27-28页 |
二、完善教师检定制度,规范教师聘任制度 | 第28-30页 |
第二节 作为“专业人”的能力资格 | 第30-37页 |
一、科学管理思想渗入,中学行政组织科学化 | 第31-32页 |
二、学生自主意识觉醒,教师日常考核具体化 | 第32-35页 |
三、教师来源成分复杂,薪酬评价标准多样化 | 第35-37页 |
第三节 由“启蒙者”变“专业人”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民国后期普通中学教师管理制度的变迁 ——基于中学教师“专业意识”的提升 | 第40-50页 |
第一节 中学教师资源总调配 | 第40-44页 |
一、全局意识,保存中学教师资源 | 第40-42页 |
二、服务精神,成立中学教师服务团 | 第42-43页 |
三、责任心理,参与各项教育活动 | 第43-44页 |
第二节 中学师资训练大讨论 | 第44-47页 |
一、引发大讨论的原因 | 第44-45页 |
二、讨论的焦点 | 第45-46页 |
三、讨论的结果 | 第46-47页 |
第三节 成为“公”家人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变迁之路的总结与思考 | 第50-61页 |
第一节 民国时期普通中学教师管理的优点 | 第50-53页 |
一、由自主管理走向制度管理 | 第50-51页 |
二、由专治管理走向民主管理 | 第51-53页 |
第二节 民国时期普通中学教师管理的不足 | 第53-56页 |
一、宏观管理层面,缺乏人才规划理念 | 第53-54页 |
二、微观管理层面,缺乏教师管理经验 | 第54-55页 |
三、自我管理层面,缺乏自我认同意识 | 第55-56页 |
第三节 民国时期普通中学教师管理变迁总结 | 第56-61页 |
一、外部管理政策对教师管理的制约 | 第56-57页 |
二、内部管理实践对教师管理的影响 | 第57-59页 |
三、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的相互制约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