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汉语语文论文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生成的策略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11-14页
  一、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第11-12页
  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第12页
  三、适应职高学生发展的需要第12-13页
  四、适应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第13-14页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4-15页
  一、研究的目的第14页
  二、研究的意义第14-15页
 第三节 国内的研究现状综述第15-17页
  一、国内对课堂教学生成的相关研究第15-17页
  二、现有研究的特点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7页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7页
 第五节 研究的途径与方法第17-18页
  一、文献法第17-18页
  二、观察法第18页
  三、访谈法第18页
  四、案例分析法第18页
第二章 教学生成的内涵与特征第18-24页
 第一节 教学生成的内涵第18-21页
  一、“教学”、“生成”词义辨析第18-19页
  二、“教学生成”内涵解析第19-21页
 第二节 教学生成的特征分析第21-24页
  一、“生成”是一种整合生成第21-22页
  二、“生成”强调自然生长性第22页
  三、“生成”强调从无到有的创造性第22-23页
  四、“生成”具有渐进性和未竞性的特点第23页
  五、“教学生成”不仅强调“学”,也重视“教”第23-24页
  六、“生成”更强调主体的作用,也重视对结果的分析第24页
第三章 教学生成的理论基础第24-36页
 第一节 立论基础——复杂性思维第24-28页
  一、过程思维第25页
  二、突现思维第25-26页
  三、浑序思维第26-27页
  四、非线性思维第27-28页
 第二节 教育活动的过程属性理论第28-33页
  一、什么是过程性第28-29页
  二、“谁”的过程性第29-30页
  三、怎样的过程性第30页
  四、过程观下对预习的审视第30-31页
  五、过程观下对备课的审视第31-33页
 第三节 教学生成的理论对中职教学的启示第33-36页
  一、注重培养中职学生的主体性第33-34页
  二、注重教学过程与方法第34页
  三、注重教学评价第34-35页
  四、注重师生互动对话第35-36页
  五、注重联系中职学生生活第36页
第四章 教学生成的内容第36-43页
 第一节 个体知识的生成第36-39页
  一、个体是知识生成的“参与者”第37页
  二、个体知识的生成是教学认知的主要目的第37-39页
  三、个体知识的生成通过经验的方式来实现第39页
 第二节 教学活动的生成第39-40页
  一、教学目标的生成第39-40页
  二、教学内容的生成第40页
  三、 教学过程的生成第40页
 第三节 个体生命的生成第40-43页
  一、教学生成促使个体生命积极特征的生成第41-42页
  二、教学交往是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生成的有效手段第42页
  三、生活经验和感受是个体生命生成的重要载体第42-43页
第五章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生成的策略第43-69页
 第一节 开放课堂教学时空第43-51页
  一、突破教学组织形式,增强学生互动效果第44-46页
  二、拓展网络学习空间第46-47页
  三、开拓人文、职业、社会、特长四种活动课堂第47-51页
 第二节 多元整合生成性教学资源第51-55页
  一、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类别与价值第52页
  二、生成性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流程第52-53页
  三、培植、开发和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第53页
  四、推进中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第53-55页
 第三节 实施动态教学设计第55-66页
  一、实施弹性的教学目标设计第55-56页
  二、实施动态的教学内容设计第56-60页
  三、实施凸显专业能力的教学计划设计第60-63页
  四、实施语文与专业联合授课的教学方法设计第63-65页
  五、实施弹性和开放的作业设计第65-66页
 第四节 实行有效教学评价第66-69页
  一、教学评价的方法第66-67页
  二、有效教学评价的原则第67页
  三、有效教学评价的策略第67-69页
结束语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优化促进教学行为改进的实践研究
下一篇:当前高中文理生学习立体几何差异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