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1 问题提出 | 第10-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2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2-26页 |
| ·自我同一性的研究 | 第12-15页 |
| ·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 第12页 |
| ·自我同一性地位的概念及分类 | 第12-13页 |
| ·自我同一性风格的概念及分类 | 第13-14页 |
| ·自我同一性的测量工具 | 第14-15页 |
| ·自我同一性风格与同一性地位的关系 | 第15页 |
| ·亲社会行为研究 | 第15-21页 |
| ·亲社会行为概念 | 第15-16页 |
| ·亲社会行为与助人行为、利他行为的关系 | 第16-17页 |
| ·内隐亲社会行为 | 第17页 |
| ·亲社会行为的理论 | 第17-18页 |
| ·亲社会行为的测量方式 | 第18-20页 |
|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 ·自我同一性风格、同一性地位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 ·自我同一性地位与亲社会行为 | 第21-22页 |
| ·自我同一性风格与助人行为 | 第22-23页 |
|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26页 |
| 3 研究设计 | 第26-28页 |
|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 ·研究对象 | 第26页 |
|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 ·研究假设 | 第26-27页 |
| ·研究流程 | 第27-28页 |
| 4 研究一 修订BERZONSKY同一性风格问卷第四版(ISI-4) | 第28-36页 |
|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 ·研究对象 | 第28页 |
| ·预测问卷被试 | 第28页 |
| ·正式施测被试 | 第28页 |
| ·研究方法 | 第28页 |
| ·研究工具 | 第28页 |
| ·研究程序 | 第28-29页 |
| ·研究结果 | 第29-33页 |
| ·项目分析 | 第29-30页 |
| ·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30-31页 |
| ·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31-33页 |
| ·信度分析 | 第33页 |
| ·同一性风格发展的基本特点 | 第33-35页 |
| ·自我同一性风格的年级、性别差异比较 | 第33-34页 |
| ·同一性风格在生源地上的差异比较 | 第34-35页 |
| ·小结 | 第35-36页 |
| 5 研究二 同一性风格、同一性地位与外显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 第36-42页 |
| ·研究目的 | 第36页 |
| ·研究假设 | 第36页 |
| ·研究对象 | 第36页 |
| ·研究方法 | 第36页 |
| ·研究工具 | 第36-37页 |
| ·研究程序 | 第37页 |
| ·问卷的施测 | 第37页 |
| ·数据分析 | 第37页 |
| ·研究结果 | 第37-41页 |
| ·不同同一性风格在外显亲社会行为上的差异 | 第37-38页 |
| ·不同同一性地位在外显亲社会行为上的差异 | 第38-39页 |
| ·同一性风格、同一性地位与外显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 第39-41页 |
| ·小结 | 第41-42页 |
| 6 研究三 同一性风格、同一性地位与内隐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 第42-48页 |
| ·研究目的 | 第42页 |
| ·研究假设 | 第42页 |
| ·研究对象 | 第42页 |
| ·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 第42-43页 |
| ·研究方法 | 第42页 |
| ·研究工具 | 第42-43页 |
| ·研究程序 | 第43-44页 |
| ·研究结果 | 第44-46页 |
| ·外显亲社会行为与内隐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 第44-45页 |
| ·同一性风格与内隐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 第45页 |
| ·同一性地位与内隐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 第45-46页 |
| ·小结 | 第46-48页 |
| 7 总讨论 | 第48-56页 |
| ·修订BERZONSKY同一性风格问卷第四版 | 第48-49页 |
| ·同一性风格发展的基本特点 | 第49-50页 |
| ·同一性风格、同一性地位与外显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 第50-52页 |
| ·同一性风格、同一性地位与内隐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 第52-53页 |
|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 第53-54页 |
|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54-56页 |
| 8 结论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 附录 | 第64-70页 |
| 致谢 | 第70-72页 |
|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及参与课题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