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薪点制的内蒙超高压供电局薪酬体系优化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薪酬理论概述 | 第15-21页 |
·薪酬体系的构成 | 第15-17页 |
·工资 | 第16页 |
·奖金 | 第16页 |
·津贴 | 第16-17页 |
·影响薪酬体系的因素 | 第17-18页 |
·薪酬体系设计的原则 | 第18-19页 |
·公平原则 | 第18页 |
·竞争原则 | 第18-19页 |
·经济原则 | 第19页 |
·激励原则 | 第19页 |
·战略导向性原则 | 第19页 |
·薪酬体系设计的策略 | 第19-21页 |
·高弹性薪酬模式 | 第19-20页 |
·高稳定薪酬模式 | 第20页 |
·调合型薪酬模式 | 第20-21页 |
第3章 内蒙古超高压供电局薪酬现状分析 | 第21-33页 |
·公司概况 | 第21-23页 |
·公司背景 | 第21页 |
·公司人力资源现状 | 第21-23页 |
·内蒙古超高压供电局薪酬体系结构 | 第23-26页 |
·内蒙古超高压供电局薪酬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33页 |
·薪酬体系不符合企业战略发展需要 | 第26-27页 |
·薪酬不向关键岗位和核心人才倾斜 | 第27页 |
·员工晋升通道单一 | 第27-28页 |
·岗位设置不合理 | 第28-29页 |
·薪酬执行过程缺乏有效地绩效管理体系支持 | 第29-30页 |
·企业岗位薪酬的确定缺乏科学的岗位评价体系 | 第30页 |
·对内在薪酬的关注不够 | 第30-31页 |
·员工参与企业薪酬设计的机会缺失 | 第31-32页 |
·薪酬结构不合理 | 第32-33页 |
第4章 内蒙古超高压供电局薪酬体系优化设计 | 第33-49页 |
·内蒙古超高压供电局薪酬体系优化定位与总体目标 | 第33-34页 |
·优化定位 | 第33页 |
·总体目标 | 第33-34页 |
·基于岗位薪点制的薪酬优化设计 | 第34-42页 |
·工作岗位优化整合 | 第34-35页 |
·制定岗位测评体系 | 第35-36页 |
·数据处理阶段 | 第36-37页 |
·调整岗级值 | 第37-40页 |
·确定薪点数 | 第40-42页 |
·确定薪点值 | 第42页 |
·岗位薪点制薪酬的日常管理 | 第42-44页 |
·转入人员岗位工资 | 第42-43页 |
·复员转业军人的工资 | 第43页 |
·特殊岗位工资 | 第43页 |
·岗位变动人员的薪点工资 | 第43页 |
·退休人员的薪点工资 | 第43-44页 |
·绩效考核与岗位薪点薪酬联动机制 | 第44-45页 |
·绩效考核结果应用于薪酬管理 | 第44页 |
·绩效考核结果应用于岗位变动 | 第44页 |
·绩效考核结果应用于全面绩效管理 | 第44-45页 |
·其他薪酬规定 | 第45-46页 |
·职业技能工资 | 第45页 |
·专业技术资格工资 | 第45-46页 |
·学历工资 | 第46页 |
·工龄工资 | 第46页 |
·内部薪酬 | 第46-49页 |
第5章 岗位薪点薪酬制的实施 | 第49-54页 |
·岗位薪点工资制实施的保障工作 | 第49-51页 |
·获取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 | 第49页 |
·广泛宣传 | 第49页 |
·工资总额保障 | 第49-50页 |
·部门试点、逐步实施 | 第50页 |
·坚持公平原则 | 第50页 |
·绩效管理系统的开发及使用 | 第50-51页 |
·实行岗位薪点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51-54页 |
·特殊津贴予以保留 | 第51-52页 |
·新增人员和调入人员的工资标准 | 第52-53页 |
·企业内部退养人员的工资关系 | 第53页 |
·员工岗位绩效考核和日常岗位动态管理 | 第53页 |
·建立和完善岗位竞争和持证上岗制度 | 第53-5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0-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