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0 韩国高等中学及韩国普通高中汉语教学概况 | 第12页 |
| ·韩国高等中学概况 | 第12页 |
| ·韩国普通高中汉语教学概况 | 第12页 |
| ·课堂用语的概念 | 第12页 |
| ·课题源起 | 第12-15页 |
| ·初级汉语教学课堂用语的特点及重要性 | 第12-14页 |
| ·汉语在韩国推广的大背景 | 第14页 |
| ·初级汉语课堂用语研究严重缺失 | 第14-15页 |
| ·“第一节汉语课到底说什么”问题启示 | 第15页 |
| ·国内外课堂用语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课堂用语研究综述 | 第17页 |
| ·研究对象、设计 | 第17-20页 |
|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课堂用语的三种思潮及应用 | 第20-30页 |
| ·“使用目的语教目的语”教学思潮 | 第20-23页 |
| ·国内“使用目的语教目的语”的主要观点 | 第20页 |
| ·国外“使用目的语教目的语”的主要观点 | 第20页 |
| ·赴韩志愿者教师调查问卷“使用目的语教目的语”统计结果 | 第20-21页 |
| ·国内(目的语环境下)“使用目的语教目的语”成功案例 | 第21页 |
| ·国外(学生的母语环境下)“使用目的语教目的语”成功案例 | 第21-22页 |
| ·志愿者教师使用目的语占课堂用语比例(理论上) | 第22页 |
| ·国内外二语教育政策 | 第22-23页 |
| ·小结 | 第23页 |
| ·“使用母语教目的语”教学思潮 | 第23-25页 |
| ·国外二语课堂使用母语的教学思潮 | 第23页 |
| ·国内二语课堂使用母语的教学思潮 | 第23页 |
| ·“使用母语教目的语”统计结果(实际上) | 第23-24页 |
| ·(学生的母语环境下)“使用母语教目的语”教学现状 | 第24-25页 |
| ·“使用媒介语(英语)教目的语”的观点 | 第25-26页 |
| ·“使用媒介语(英语)教目的语”的主要教学观点 | 第25-26页 |
| ·课堂用语使用媒介语(英语)的调查结果 | 第26页 |
| ·学生的反馈 | 第26-28页 |
| ·学生对课堂用语(汉语/韩语)的反馈 | 第26-27页 |
| ·学生对课堂用语(媒介语)的反馈 | 第27-28页 |
| ·对外韩语课堂用语的使用情况 | 第28-29页 |
| ·录音来源及情况介绍 | 第28页 |
| ·统计方法 | 第28页 |
| ·统计情况 | 第28-29页 |
| ·小结 | 第29页 |
| ·章节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新式课堂用语综合使用情况 | 第30-44页 |
| ·新式课堂用语综合情况汇总 | 第30-35页 |
| ·语料来源情况 | 第30页 |
| ·重点研究阶段 | 第30-31页 |
| ·新式课堂课堂用语 | 第31-33页 |
| ·最常用的10句新式课堂用语及其功能 | 第33-35页 |
| ·课堂用语分布 | 第35-37页 |
| ·新式课堂用语特点 | 第37-39页 |
| ·合作性 | 第37页 |
| ·反馈性 | 第37页 |
| ·强制性 | 第37-38页 |
| ·交际性 | 第38页 |
| ·冗余性 | 第38页 |
| ·提问式 | 第38-39页 |
| ·评价性 | 第39页 |
| ·简化性 | 第39页 |
| ·关于新式课堂用语的几个问题 | 第39-43页 |
| ·新式课堂用语与“可理解输入” | 第39-40页 |
| ·“全汉语教学”与“沉浸式教学” | 第40-41页 |
| ·新式课堂用语与课堂气氛 | 第41-42页 |
| ·新式课堂用语与学生学习动机 | 第42-43页 |
| ·章节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个案分析及应用 | 第44-59页 |
| ·关于语料的几个问题 | 第44-45页 |
| ·语料来源情况 | 第44页 |
| ·授课教材和内容介绍 | 第44页 |
| ·语料转写的方法 | 第44-45页 |
| ·语料转写说明 | 第45页 |
| ·语料再现 | 第45-55页 |
| ·组织教学阶段 | 第45-47页 |
| ·复习检查阶段 | 第47-50页 |
| ·讲解新课阶段 | 第50-54页 |
| ·总结新课阶段 | 第54-55页 |
| ·课堂用语辅助手段 | 第55-57页 |
| ·课件的配合使用 | 第55-56页 |
| ·音量的控制 | 第56页 |
| ·汉语、韩语的选择 | 第56-57页 |
| ·用目的语、母语的比例 | 第57页 |
| ·理论与现实对比 | 第57页 |
| ·“全汉语教学”的几点假设 | 第57-58页 |
| ·学生的持久性—以“堂谷高中”为例 | 第58页 |
| ·以“输入”为主—以“金玉女子高中”为例 | 第58页 |
| ·课件的制作—以“泰陵高中”为例 | 第58页 |
| ·章节小节 | 第58-59页 |
| 第五章 学生的反馈 | 第59-66页 |
| ·调查对象说明 | 第59页 |
| ·学生的动机 | 第59-60页 |
| ·教师在学习汉语中的作用 | 第60-61页 |
| ·学生对教师课堂用语使用的反应 | 第61-64页 |
| ·学生对使用汉语(目的语)的反应 | 第61-62页 |
| ·学生对使用韩语(母语)的反应 | 第62-63页 |
| ·学生对英语的反应 | 第63页 |
| ·学生期望的汉语教学 | 第63-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第六章 结语 | 第66-68页 |
| ·研究成果及不足 | 第66-67页 |
| ·研究成果 | 第66页 |
| ·研究中的不足 | 第66-67页 |
| ·后续研究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附件一 | 第72-73页 |
| 附录二 | 第73-75页 |
| 附录三 | 第75-76页 |
| 附录四 | 第76-78页 |
| 附录五 | 第78-8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