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2页 |
·依托项目 | 第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国内外交叉口延误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信号交叉口控制策略发展历程 | 第17-19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页 |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本文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2章 交叉口延误模型及动态优化控制策略研究综述 | 第22-34页 |
·交叉口延误模型概述 | 第22-24页 |
·稳态理论模型 | 第22-23页 |
·定数理论模型 | 第23页 |
·过度函数延误计算模型 | 第23-24页 |
·三种模型对比 | 第24页 |
·动态优化控制策略描述 | 第24-33页 |
·基于交通状态的信号控制策略 | 第24-27页 |
·基于动态交通组织的信号控制策略 | 第27-29页 |
·基于动态方案选择的信号控制策略 | 第29-31页 |
·基于控制方式的信号控制策略 | 第31-32页 |
·交通信号控制策略评价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过饱和条件下交叉口动态优化控制延误模型构建 | 第34-56页 |
·过饱和条件下交通流延误获取的布设方案 | 第34-39页 |
·基于最大排队长度的检测器布设方案 | 第35-36页 |
·基于重心法检测器布设方案 | 第36-39页 |
·动态优化控制策略的实现过程 | 第39-40页 |
·过饱和状态下交叉口动态优化控制延误模型建立 | 第40-48页 |
·交叉口动态优化控制延误模型分析 | 第41-43页 |
·动态优化控制延误模型约束条件 | 第43-44页 |
·信号交叉口第 k 周期动态优化控制延误模型 | 第44-46页 |
·基于最小延误的最佳放行时间计算方法 | 第46-48页 |
·拥堵消散计算方法 | 第48页 |
·交叉口动态优化控制延误模型分析 | 第48-55页 |
·不同相位划分条件下延误优化模型参数影响分析 | 第48-50页 |
·不同相位数条件下交叉口延误优化模型参数影响分析 | 第50-51页 |
·不同相序条件下交叉口延误优化模型参数影响分析 | 第51-53页 |
·不同道路通行能力条件下延误优化模型参数影响分析 | 第53-54页 |
·不同进口方向条件下延误模型参数影响分析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过饱和状态下交叉口动态优化控制延误模型验证 | 第56-74页 |
·验证方法及工具 | 第56-61页 |
·实例验证 | 第61-67页 |
·拥堵消散验证 | 第62-65页 |
·不同放行时间条件下第 k 周期总延误验证 | 第65页 |
·不同放行时间条件下车均延误验证 | 第65-66页 |
·本文延误模型优越性验证 | 第66-67页 |
·交叉口延误模型的参数验证 | 第67-72页 |
·不同相位划分条件下延误优化模型影响参数验证 | 第67-68页 |
·相位数差异条件下交叉口延误优化模型影响参数验证 | 第68-70页 |
·不同相序条件下延误优化模型影响参数验证 | 第70页 |
·不同道路通行能力条件下延误优化模型影响参数验证 | 第70-71页 |
·不同进口方向条件下延误优化模型影响参数验证 | 第71-72页 |
·验证总结 | 第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全文总结 | 第74-75页 |
·论文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附录 | 第80-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