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念孙《广雅疏证》同源词研究之探析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Contents | 第8-10页 |
| 引言 | 第10-15页 |
| (一) 王念孙与《广雅疏证》 | 第10页 |
| (二) 学界对本论题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三) 本论题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11-12页 |
| (四) 关于本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 第12-15页 |
| 1.同源词的性质 | 第12页 |
| 2.对《广雅疏证》同源词音义关系分析的依据 | 第12-15页 |
| 一、 《广雅疏证》研究同源词的理论与方法 | 第15-23页 |
| (一) 《广雅疏证》研究同源词的理论 | 第15-16页 |
| 1. 理论来源 | 第15页 |
| 2. 王念孙的理论 | 第15-16页 |
| (二) 《广雅疏证》研究同源词的方法 | 第16-23页 |
| 1. 音义结合法 | 第16-18页 |
| 2. 声训法 | 第18-19页 |
| 3. 右文法 | 第19-20页 |
| 4. 音转法 | 第20-21页 |
| 5. 综合法 | 第21-23页 |
| 二、 王念孙对同源词的标注 | 第23-28页 |
| (一) “转”类 | 第23页 |
| (二) “通”类 | 第23-24页 |
| (三) “同”类 | 第24-26页 |
| 1. 音与义的关系 | 第24-25页 |
| 2. 声符与义的关系 | 第25-26页 |
| 3. 形与义的关系 | 第26页 |
| (四) “近”类 | 第26-27页 |
| (五) “之言”类 | 第27-28页 |
| 三、 王念孙对《广雅疏证》中同源词音义关系的分类 | 第28-39页 |
| (一) 语音关系的分类 | 第28-33页 |
| 1. 音同 | 第28-29页 |
| 2. 音近 | 第29页 |
| 3. 音转 | 第29-31页 |
| 4. 音同音近 | 第31页 |
| 5. 音同音转 | 第31页 |
| 6. 音近音转 | 第31-32页 |
| 7. 音同音近音转 | 第32-33页 |
| (二) 语义关系的分类 | 第33-39页 |
| 1. 相同 | 第33-36页 |
| 2. 相关 | 第36-38页 |
| 3. 相同相关 | 第38-39页 |
| 四、 《广雅疏证》同源词研究的成果与不足 | 第39-45页 |
| (一) 同源词研究的成果 | 第39-42页 |
| 1. 提出“训诂之旨,本于声音”的理论 | 第39页 |
| 2. 发展了刘熙的理论,提出了“命名之意” | 第39-41页 |
| 3. 发展了右文说 | 第41页 |
| 4. 对同源词音义关系的分类 | 第41-42页 |
| (二) 同源词研究的不足 | 第42-45页 |
| 1. 在术语的使用上没有明确的界定 | 第42-43页 |
| 2. 仅言双声,忽视韵部关系 | 第43-44页 |
| 3. 古音标准不够严格 | 第44-45页 |
| 结语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 后记 | 第50-51页 |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