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及文化视角下汉、英、日动物隐喻对比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动物隐喻及其研究状况 | 第11-18页 |
·动物词语隐喻的内涵 | 第11-13页 |
·动物隐喻定义 | 第11-12页 |
·动物词语及其意义 | 第12-13页 |
·动物隐喻的研究成果 | 第13-17页 |
·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动物隐喻的认知及工作机制 | 第18-26页 |
·动物隐喻的产生 | 第18-20页 |
·动物隐喻产生的原因 | 第18页 |
·概念隐喻“人是动物” | 第18-20页 |
·动物隐喻的认知机制 | 第20-22页 |
·动物隐喻本质是一种认知现象 | 第20-21页 |
·动物隐喻的认知和心理基础—意象图式 | 第21-22页 |
·动物隐喻的工作机制 | 第22-25页 |
·互动论 | 第23-24页 |
·莱考夫等人的“概念映射”理论 | 第24-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汉、英、日动物隐喻句法构成及语义分析 | 第26-37页 |
·汉、英、日动物隐喻句法构成特点 | 第26-29页 |
·名词性隐喻 | 第26-27页 |
·动词性隐喻 | 第27-28页 |
·形容词性隐喻 | 第28页 |
·副词性隐喻 | 第28-29页 |
·汉、英、日动物隐喻的语义比较 | 第29-35页 |
·形象色彩 | 第29-31页 |
·形态特征 | 第29-30页 |
·动态特征 | 第30页 |
·声音特征 | 第30-31页 |
·颜色特征 | 第31页 |
·感情色彩 | 第31-35页 |
·相同喻体,汉、英、日感情色彩相同 | 第32页 |
·相同的喻体,汉、英、日感情色彩不同 | 第32-33页 |
·隐喻性转义引起感情色彩的变化 | 第33-35页 |
·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汉、英、日动物隐喻意义解读对比 | 第37-73页 |
·词典中汉、英、日出现动物词语情况分析 | 第37-46页 |
·三语中“马”的隐喻分析 | 第40-43页 |
·英日两语中“鱼”“猫”的隐喻分析 | 第43-44页 |
·英、日两语中“鱼”的比较分析 | 第43-44页 |
·英、日两语中“猫”的比较分析 | 第44页 |
·日语中的“虫”和英语中的“鸟” | 第44-46页 |
·影响汉英日动物隐喻意义解读的因素—以“狗”为例 | 第46-66页 |
·认知原因—意象图式 | 第47-63页 |
·汉语“狗”意义的意象图式 | 第47-55页 |
·英语“狗”意义的意象图式 | 第55-60页 |
·日语“狗”意义的意象图式 | 第60-63页 |
·文化因素 | 第63-66页 |
·汉、英、日“狗”隐喻意义对比 | 第66-71页 |
·汉英“狗(dog)”隐喻意义对比 | 第66-69页 |
·汉日“狗(犬)”隐喻意义对比 | 第69-70页 |
·英日“狗(犬)”隐喻意义对比 | 第70-71页 |
·小结 | 第71-73页 |
结语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