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特殊儿童教育问题引起社会重视 | 第10-11页 |
·全纳教育思想成为随班就读的指导思想 | 第11页 |
·研究目的和基本思路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基本思路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及其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12-13页 |
第2章 全纳教育基本问题分析 | 第13-21页 |
·全纳教育的概念 | 第13-16页 |
·关于全纳教育定义的几种观点 | 第13-15页 |
·全纳教育的核心问题 | 第15-16页 |
·全纳教育产生的背景 | 第16-18页 |
·特殊教育正常化原则的提出 | 第16页 |
·主流运动的发展 | 第16-17页 |
·零拒绝理念的倡导 | 第17页 |
·全纳教育的全面推广 | 第17-18页 |
·全纳教育的理论基础、教学观与学习观 | 第18-21页 |
·理论基础:多元智力理论 | 第18-19页 |
·教学观:因材施教 | 第19页 |
·学习观:建构主义 | 第19-21页 |
第3章 随班就读的含义与历史发展 | 第21-27页 |
·随班就读的含义 | 第21-22页 |
·随班就读的背景 | 第22-24页 |
·国际组织对随班就读的推动 | 第22-24页 |
·中国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 | 第24页 |
·随班就读的发展阶段 | 第24-27页 |
·模糊实施阶段 | 第25页 |
·明确推广阶段 | 第25-27页 |
第4章 我国随班就读的制度分析 | 第27-35页 |
·随班就读制度建设取得的成绩 | 第27-28页 |
·我国随班就读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特殊教育法治环境不完善 | 第28页 |
·传统教育观念对随班就读的不认同 | 第28-29页 |
·行政领导不到位,政策难贯彻 | 第29页 |
·传统教育体制与随班就读存在着冲突 | 第29-30页 |
·解决随班就读制度问题的几点建议 | 第30-35页 |
·完善特殊教育法律体系,关注特殊教育儿童发展 | 第30-32页 |
·转变教育观念,支持随班就读政策 | 第32-33页 |
·加强行政领导,稳抓随班就读管理 | 第33页 |
·改革教育体制,支持随班就读 | 第33-35页 |
第5章 我国随班就读的教学与师资分析 | 第35-50页 |
·我国随班就读的教学与师资取得的成绩 | 第35-36页 |
·国家重视特殊教育师资培养 | 第35页 |
·教学过程中较为注意差异性,尽量兼顾全体 | 第35-36页 |
·进行教材改革试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 第36页 |
·我国随班就读教学与师资存在的问题 | 第36-41页 |
·教学方法不适应随班就读教学的需要 | 第36-37页 |
·教材选用不能满足特殊教育需要 | 第37-38页 |
·尚未完全发挥资源教室的功能 | 第38页 |
·教师态度不适应随班就读的需要 | 第38-40页 |
·随班就读师资培养模式之不足 | 第40-41页 |
·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未真正落实,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 | 第41页 |
·解决随班就读教学与师资问题的几点建议 | 第41-50页 |
·树立全纳教育观 | 第42页 |
·根据全纳教育制定随班就读教学原则 | 第42-44页 |
·改革随班就读教材 | 第44页 |
·充分发挥资源教室的功能 | 第44-45页 |
·转变随班就读教师观念,积极接纳随读生 | 第45-46页 |
·贯彻全纳型教师培养原则,改革师资培养模式 | 第46-48页 |
·用法律保障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提升特教专业水平 | 第48-50页 |
第6章 随班就读的家庭与社区支持 | 第50-55页 |
·随班就读家庭与社区支持取得的成绩 | 第50-51页 |
·随班就读的学生数量和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 第50页 |
·各级的支持体系处于探索阶段 | 第50-51页 |
·随班就读家庭与社区支持存在的问题 | 第51-52页 |
·家庭支持系统:徘徊在支持与反对中 | 第51页 |
·社区支持系统:创建在呼吁与求助中 | 第51-52页 |
·解决随班就读家庭与社区支持问题的建议 | 第52-55页 |
·家庭支持系统:关爱和支持—全纳教育寻求的合作系统 | 第52-53页 |
·社区支持系统:资源支持—全纳教育期望的支持系统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