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6页 |
| ·茶叶简介 | 第8-14页 |
| ·茶水浸出物 | 第9-10页 |
| ·茶叶中主要的生化成分: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 | 第10-12页 |
| ·茶叶中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12-14页 |
| ·茶叶香气的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 ·茶叶香气的化学组成 | 第14-16页 |
| ·茶叶香气的提取方法 | 第16-19页 |
| ·茶叶香气生成机理研究 | 第19-20页 |
| ·白茶简介 | 第20-21页 |
| ·杭白菊简介 | 第21-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23-26页 |
| 第二章: 各大茶类中茶水浸出物及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含量的测定 | 第26-42页 |
| ·各茶样茶中水浸出物测定 | 第26-28页 |
| ·样品 | 第26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6-27页 |
| ·操作方法 | 第27-2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8-35页 |
| ·各大茶类中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含量的测定 | 第35-38页 |
| ·样品 | 第35页 |
| ·主要试剂 | 第35-3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1页 |
| ·茶多酚(TP)含量 | 第39页 |
| ·氨基酸(AA)含量 | 第39-40页 |
| ·咖啡碱(C AF)含量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 第三章: 白茶的香气研究 | 第42-5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 ·香气挥发油的提取 | 第42-43页 |
| ·仪器分析条件 | 第43页 |
| ·定性和定量分析 | 第4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3-52页 |
| ·新制的白牡丹与白毫银针的香气成分 | 第43-44页 |
| ·寿眉的香气成分 | 第44-50页 |
| ·白牡丹的香气成分在贮存过程中的变化 | 第50-51页 |
| ·白毫银针的香气成分在贮存过程中的变化 | 第51页 |
| ·白牡丹与白毫银针在贮存过程中的变化比较 | 第51页 |
| ·白牡丹、白毫银针和寿眉的香气成分比较 | 第51-52页 |
| ·白茶的香气特征 | 第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第四章 杭白菊、胎菊王和河南胎菊的挥发油成分分析及比较 | 第54-6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 ·实验样品 | 第54页 |
| ·杭白菊、胎菊王、河南胎菊挥发油的提取及分析 | 第54页 |
| ·仪器及分析条件 | 第54-55页 |
| ·定性和定量分析 | 第5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5-63页 |
| ·杭白菊的香气成分 | 第55-56页 |
| ·胎菊王的香气成分 | 第56页 |
| ·河南胎菊的香气成分 | 第56-62页 |
| ·杭白菊、胎菊王与河南胎菊的香气成分比较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