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竞合互动视角的企业动态能力形成及作用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7页 |
1 绪论 | 第17-39页 |
·研究背景 | 第17-25页 |
·理论背景 | 第17-21页 |
·实践背景 | 第21-25页 |
·研究意义 | 第25-28页 |
·洞悉动态能力作用机制 | 第25-26页 |
·解密动态能力形成黑箱 | 第26-27页 |
·探明动态能力提高路径 | 第27-28页 |
·研究思路 | 第28-30页 |
·总体思路 | 第28页 |
·动态能力作用机制 | 第28-29页 |
·动态能力形成机制 | 第29-30页 |
·研究方法 | 第30-33页 |
·规范分析 | 第30页 |
·计算机仿真 | 第30-31页 |
·案例分析 | 第31-32页 |
·实证研究 | 第32-33页 |
·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结构安排 | 第34-35页 |
·内容简介 | 第35-37页 |
·创新点 | 第37-38页 |
·动态能力与持续优势关联研究定量化 | 第37页 |
·将企业网络理论应用到动态能力作用机制 | 第37页 |
·以组织惯例为演化基因探讨动态能力形成机制 | 第37-38页 |
·动态能力影响因素新思路 | 第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2 文献述评及本文的研究框架 | 第39-73页 |
·动态能力 | 第39-55页 |
·动态能力产生的背景 | 第39-41页 |
·动态能力的内涵 | 第41-46页 |
·动态能力形成机制 | 第46-49页 |
·动态能力影响因素 | 第49-52页 |
·动态能力与持续优势 | 第52-55页 |
·组织惯例 | 第55-62页 |
·组织惯例产生 | 第55-56页 |
·组织惯例内涵衍变 | 第56-57页 |
·组织惯例演化基础 | 第57-58页 |
·组织惯例演化的动力 | 第58-61页 |
·组织惯例演化的路径 | 第61-62页 |
·企业网络 | 第62-72页 |
·企业网络相关理论 | 第62-65页 |
·企业间竞合关系 | 第65-67页 |
·企业间竞合关系与动态能力 | 第67-72页 |
·本文研究框架 | 第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3 动态能力与持续优势 | 第73-115页 |
·动态能力内涵分析 | 第73-81页 |
·动态能力框架 | 第73-75页 |
·动态能力维度分析 | 第75-81页 |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第81-86页 |
·动态能力各维度与持续优势的关联假设 | 第81-85页 |
·模型构建 | 第85-86页 |
·变量选择与测度 | 第86-90页 |
·测量方法 | 第86页 |
·控制变量的选取 | 第86-87页 |
·动态能力的测量 | 第87-88页 |
·持续优势维度和测量 | 第88-90页 |
·数据的准备 | 第90-96页 |
·样本的选择 | 第90页 |
·样本数据的收集 | 第90-91页 |
·分析工具的选择 | 第91页 |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91-92页 |
·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92-96页 |
·动态能力对持续优势作用分析 | 第96-102页 |
·方法的选择 | 第96-97页 |
·检验参数的选取和检测 | 第97页 |
·结果分析 | 第97-102页 |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102-103页 |
·研究结论 | 第102页 |
·实证结果讨论 | 第102-103页 |
·案例分析—以UT斯达康为例 | 第103-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4 企业间竞合关系和环境变化影响 | 第115-149页 |
·企业间竞合关系分析 | 第115-121页 |
·企业网络描述 | 第115-116页 |
·企业间博弈的特点 | 第116-117页 |
·企业间的互动模式 | 第117-118页 |
·企业间竞合互动博弈仿真 | 第118-121页 |
·动态能力作用调节变量提取 | 第121-125页 |
·企业间竞合关系 | 第121-122页 |
·竞合关系维度 | 第122-123页 |
·环境变化水平及测量 | 第123-125页 |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第125-133页 |
·企业间合作水平调节作用假设 | 第125-129页 |
·环境变化水平调节作用假设 | 第129-132页 |
·模型构建 | 第132-133页 |
·调节效应分析准备 | 第133-139页 |
·调节变量的选取与测量 | 第133页 |
·分析方法的选取 | 第133-136页 |
·分析工具和因子的选取 | 第136-137页 |
·数据基础性分析 | 第137-139页 |
·调节作用分析 | 第139-145页 |
·合作水平调节作用 | 第139-143页 |
·环境变化水平调节作用 | 第143-145页 |
·分析结果及讨论 | 第145-149页 |
·分析结果 | 第145-146页 |
·启发与讨论 | 第146-149页 |
5 动态能力形成及提升机制 | 第149-175页 |
·形成机制模型 | 第149-156页 |
·动态能力形成的基础 | 第149-150页 |
·形成机制思路 | 第150-151页 |
·模型的假设 | 第151页 |
·模型基本架构 | 第151-153页 |
·形成、发展过程描述 | 第153-155页 |
·企业家在动态能力构建中作用 | 第155-156页 |
·动态能力影响因素提取 | 第156-163页 |
·企业家精神 | 第157-158页 |
·组织柔性 | 第158-159页 |
·组织学习 | 第159-163页 |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第163页 |
·研究假设 | 第163页 |
·模型构建与说明 | 第163页 |
·影响变量维度和测量 | 第163-165页 |
·数据分析 | 第165-168页 |
·信度分析 | 第165-166页 |
·效度分析 | 第166-167页 |
·模型回归分析结果 | 第167-168页 |
·实证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168-169页 |
·提升机制 | 第169-173页 |
·组织学习提升 | 第169-171页 |
·企业家精神提升 | 第171-173页 |
·本章总结 | 第173-175页 |
6 总结及展望 | 第175-183页 |
·实证分析总结 | 第175-179页 |
·本文假设验证情况 | 第175-176页 |
·动态能力与持续优势关联 | 第176-177页 |
·企业间合作水平调节作用 | 第177-178页 |
·环境变化水平调节作用 | 第178页 |
·动态能力影响因素 | 第178-179页 |
·创新点与意义 | 第179-180页 |
·文章创新点 | 第179-180页 |
·研究意义 | 第180页 |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180-183页 |
·研究局限和不足 | 第180-181页 |
·未来展望 | 第181-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183-199页 |
附录 | 第199-212页 |
附录1 访谈提纲 | 第199-201页 |
附录2 项目聚类提纲 | 第201-203页 |
附录3 仿真模型源程序 | 第203-209页 |
附录4 问卷 | 第209-2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