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概论 | 第10-16页 |
·公路运输 | 第10-11页 |
·公路运输特点 | 第10页 |
·公路建设的成就 | 第10-11页 |
·公路运输能力与运输量的增长 | 第11页 |
·公路运输站场 | 第11-12页 |
·公路运输站场规划与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公路运输站场规划 | 第12-13页 |
·公路客运站规划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本文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公路客运站与公路客运站规划 | 第16-24页 |
·公路客运站与客运站网络系统 | 第16-18页 |
·公路客运站 | 第16-17页 |
·公路客运站网络系统 | 第17-18页 |
·运输规划 | 第18-22页 |
·运输规划与特点 | 第18-19页 |
·运输规划的系统结构 | 第19-20页 |
·土地使用运输模型 | 第20-22页 |
·公路客运站规划 | 第22-24页 |
·公路客运站规划 | 第22页 |
·公路客运站运输需求预测及预测模式 | 第22-24页 |
第3章 预测与预测方法 | 第24-38页 |
·预测的特点与分类 | 第24-25页 |
·预测的特点 | 第24页 |
·预测的分类 | 第24-25页 |
1. 按预测方法的特征分类 | 第24-25页 |
2. 按预测的内容分 | 第25页 |
·常用的预测数学方法 | 第25-34页 |
·三次指数平滑法 | 第26-27页 |
·回归模型 | 第27-31页 |
·灰色系统模型 | 第31-33页 |
1. GM(1,N)模型 | 第31-32页 |
2. GM(1,1)模型 | 第32-33页 |
·模型比较 | 第33-34页 |
·现代预测方法 | 第34-38页 |
·神经网络预测法 | 第34-35页 |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预测方法 | 第35-36页 |
·预测的遗传规划法 | 第36-38页 |
第4章 公路客运站运输需求间接预测模式 | 第38-54页 |
·客运站运输需求预测模式概念 | 第38-40页 |
·预测模式的过程 | 第38-39页 |
·预测模式的类型 | 第39-40页 |
·客运站运输需求间接预测模式的特点 | 第40页 |
·模式的应用案例 | 第40-51页 |
·案例项目背景 | 第40-41页 |
·现场调查、数据记录与分析 | 第41-47页 |
·咸阳市区旅客日发送量与北向旅客日发量集计 | 第47-48页 |
·历史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第48-49页 |
·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预测结果 | 第49-51页 |
·模型有效性与可移植性研究 | 第51-54页 |
·模型的有效性分析 | 第51-52页 |
·模型的可移植性研究 | 第52-54页 |
第5章 面向网络的公路客运站运输需求预测模式 | 第54-70页 |
·出行与 O-D调查 | 第54-56页 |
·出行 | 第54-55页 |
·O-D调查 | 第55-56页 |
·四阶段模型 | 第56-61页 |
·出行生成(TRIP GENERATION) | 第56页 |
·出行生成的两类模型 | 第56-57页 |
·出行分布 | 第57-59页 |
·交通方式划分 | 第59-60页 |
·交通分配 | 第60-61页 |
·市际出行模型 | 第61-64页 |
·市际出行需求模型的起源与发展 | 第61-62页 |
·BLACKBURM模型 | 第62页 |
·FRIDSTR(O|ˇ)M AND THUNE-LARSEN模型 | 第62-63页 |
·人口积模型 | 第63-64页 |
·面向网络的客运站运输需求模型 | 第64-70页 |
·客运站的两层需求模型 | 第64页 |
·运输需求求解过程模型 | 第64-70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