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论文

城市中心商业区静态交通规划与管理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1 导论第9-18页
 1.1 背景介绍第9-10页
 1.2 研究的目的、内容、意义第10-12页
  1.2.1 研究的目的第10-11页
  1.2.2 研究的内容第11页
  1.2.3 研究的意义第11-12页
 1.3 国内外的研究的进展第12-15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论文构成第15-18页
  1.4.1 研究思路第15-16页
  1.4.2 论文结构和章节安排第16-18页
2 城市中心商业区静态交通特性分析第18-28页
 2.1 城市中心商业区的概念和特点第18-22页
  2.1.1 城市中心商业区的概念与范围界定第18-19页
  2.1.2 城市中心商业区的一般特点第19-21页
  2.1.3 城市中心区的交通特性分析第21-22页
 2.2 静态交通的概念与分类第22页
 2.3 中心商业区停车特性分析第22-24页
  2.3.1 停车行为特性指标第23页
  2.3.2 停车设施利用特性指标第23页
  2.3.3 停放车辆类型指标第23-24页
 2.4 大连市青泥洼桥商业区停车设施利用分析第24-28页
  2.4.1 大连市青泥洼桥商业中心区的范围界定第24页
  2.4.2 停车累计量分析第24-25页
  2.4.3 停车时间、停车周转率、泊位利用率、高峰停车指数分析第25-28页
3 中心商业区静态交通需求与客流关系的模型研究第28-43页
 3.1 基于集计理论的需求预测模型的问题第28-30页
  3.1.1 四阶段法存在的问题第28-29页
  3.1.2 数据集计产生的问题第29-30页
 3.2 基于个人出行的非集计理论的需求预测模型第30-36页
  3.2.1 概述第30页
  3.2.2 非集计选择的基本方程式第30-31页
  3.2.3 BL预测模型的建立与检验第31-36页
 3.3 模型在大连市实际应用第36-40页
  3.3.1 个人效用函数影响因素选择第36-37页
  3.3.2 大连市实际数据的选择第37-38页
  3.3.3 模型的标定与检验第38页
  3.3.4 模型的标定结果分析第38-40页
 3.4 应用BL模型对大连市青泥洼桥地区的停车泊位预测第40-41页
 3.5 大连市的实际预测结果分析及意义第41-43页
4 城市中心商业区停车设施供给规模预测第43-54页
 4.1 模型分析的总体思路第43-44页
 4.2 道路交通容量分析第44-45页
 4.3 四阶段规划理论与网络平衡分析第45-48页
  4.3.1 交通规划四阶段模型第45页
  4.3.2 网络平衡与用户平衡模型第45-46页
  4.3.3 Frank-Wolfe法的原理与实现第46-48页
 4.4 双层规划模型的建立第48-50页
 4.5 模型在大连市的实际应用第50-54页
5 中心商业区静态交通管理措施的建议第54-63页
 5.1 中心商业区静态交通管理政策、措施建议第55-57页
  5.1.1 配建停车场的准则第55页
  5.1.2 社会公共停车设施配置准则第55页
  5.1.3 路边停车场的配置准则第55-56页
  5.1.4 宏观政策建议第56-57页
 5.2 设置基于GIS的停车诱导系统的建议第57-63页
  5.2.1 基于GIS的信息发布原理第57-58页
  5.2.2 基于GIS平台的停车信息发布的应用效果分析第58-59页
  5.2.3 基于GIS平台的停车诱导系统信息发布的一般结构第59-60页
  5.2.4 系统部分功能的实际开发第60-63页
6 结论第63-67页
 6.1 论文研究成果与创新性第63-65页
  6.1.1 分析了城市中心商业区的静态交通设施规模与客流之间的关系第63页
  6.1.2 改进了城市中心商业区的静态交通预测的方法第63页
  6.1.3 建立了城市中心商业区的静态交通设施供给模型第63-64页
  6.1.4 分析了影响大连市的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因素第64页
  6.1.5 对单约束重力模型进行了大连市的实际标定第64-65页
  6.1.6 对城市中心商业区的静态交通管理问题的探索第65页
 6.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与展望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70-71页
致谢第71-72页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关于英语词汇社会文化意义教学的研究
下一篇:公路客运站运输需求预测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