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6页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价值 | 第8-10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 研究的价值 | 第9-10页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一) 关于课堂对话与对话教学的研究 | 第10-13页 |
(二) 关于民族教育研究中的课堂对话研究的概况 | 第13-14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从文化的角度探讨民族学校课堂对话 | 第16-22页 |
一、对文化的界定 | 第16-17页 |
二、课堂对话与文化共生 | 第17-18页 |
三、从文化层面来透析民族学校的课堂对话 | 第18-22页 |
第三章 攀枝花市民族学校课堂对话的现状 | 第22-30页 |
一、学校概况 | 第23-24页 |
二、学校课堂对话现状 | 第24-30页 |
第四章 民族学校课堂对话的文化思考 | 第30-39页 |
一、文化冲突的利弊 | 第30-32页 |
二、对话主体文化价值观的冲突 | 第32-37页 |
三、主流文化与青少年亚文化之间的冲突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寻找攀枝花市民族学校课堂对话文化冲突的原因分析 | 第39-52页 |
一、学校方面的原因 | 第39-40页 |
(一) 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方面的原因 | 第39页 |
(二) 学校生活和教学用语的干扰 | 第39-40页 |
(三) 教育管理者的理念指引教学的发展方向 | 第40页 |
二、教师方面 | 第40-45页 |
(一) 思维的民族中心主义倾向 | 第40-41页 |
(二) 课堂对话中的归因缺乏科学性 | 第41-42页 |
(三) 维护自我的价值观念 | 第42-43页 |
(四) 课堂对话方式不当 | 第43-45页 |
(五) 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期望过高 | 第45页 |
三、学生方面 | 第45-49页 |
四、家庭方面 | 第49-50页 |
五、攀枝花地区的原因 | 第50-52页 |
第六章 改善攀枝花民族学校课堂对话的若干策略 | 第52-60页 |
一、尊重民族文化差异、寻找师生相互理解的契合点 | 第52-53页 |
二、积极探索有效的课堂对话 | 第53-60页 |
(一) 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形成课堂对话意识 | 第53-55页 |
(二) 培养民族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 第55-56页 |
(三) 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搭建师生文化对话平台 | 第56-58页 |
(四) 调整课程设置,开发校本课程,采用双语教学 | 第58-59页 |
(五) 避免民族歧视,加强对民族教育发展的管理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 | 第6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