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智能公交概述 | 第9-22页 |
1.1 产生的背景 | 第9-10页 |
1.2 智能公交的意义 | 第10-11页 |
1.3 智能公交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的现状 | 第11-17页 |
1.3.1 发达国家ITS技术实施的利益 | 第14-15页 |
1.3.2 我国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基本考虑 | 第15-17页 |
1.4 关键理论与技术问题 | 第17-22页 |
1.4.1 关键理论 | 第17-19页 |
1.4.2 技术问题 | 第19-22页 |
2 智能公交调度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22-32页 |
2.1 系统功能设计基本思想 | 第22-23页 |
2.1.1 先进的调度模式 | 第22页 |
2.1.2 良好的信息服务 | 第22页 |
2.1.3 车辆自动报站 | 第22页 |
2.1.4 办公自动化 | 第22-23页 |
2.2 智能公交调度系统总体结构 | 第23-24页 |
2.3 智能公交调度系统详细设计 | 第24-28页 |
2.3.1 车载信息终端 | 第24-25页 |
2.3.2 客流采集的设计 | 第25-26页 |
2.3.3 电子信息站牌 | 第26页 |
2.3.4 数据中心 | 第26-27页 |
2.3.5 通信服务器 | 第27页 |
2.3.6 站牌服务器 | 第27-28页 |
2.3.7 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服务器 | 第28页 |
2.4 智能公交调度软件系统 | 第28-31页 |
2.4.1 三级调度业务实现设计 | 第29-31页 |
2.5 在项目中的工作说明 | 第31-32页 |
3 系统详细设计 | 第32-56页 |
3.1 系统构成模块的分析 | 第33-37页 |
3.1.1 行车计划子系统功能 | 第33-34页 |
3.1.2 配车排班子系统功能 | 第34-35页 |
3.1.3 现场调度子系统功能 | 第35页 |
3.1.4 分析决策子系统功能 | 第35-36页 |
3.1.5 系统维护子系统功能 | 第36页 |
3.1.6 基本信息管理 | 第36页 |
3.1.7 配置管理 | 第36-37页 |
3.1.8 系统用户管理 | 第37页 |
3.1.9 日志管理 | 第37页 |
3.1.10 与高端多媒体系统的接口 | 第37页 |
3.2 部分模块的详细设计 | 第37-42页 |
3.2.1 行车计划 | 第37-40页 |
3.2.2 行车计划策略管理 | 第40-41页 |
3.2.3 管理与沟通模块 | 第41-42页 |
3.3 数据库设计 | 第42-56页 |
3.3.1 数据库环境说明 | 第42-46页 |
3.3.2 数据库的命名规则 | 第46-48页 |
3.3.3 数据库的优化设计 | 第48-56页 |
4 行车计划时刻表的算法支持 | 第56-69页 |
4.1 算法一 | 第56-61页 |
4.1.1 参数定义 | 第56-57页 |
4.1.2 基本参数关系 | 第57-58页 |
4.1.3 具体过程 | 第58-61页 |
4.2 算法二 | 第61-69页 |
4.2.1 算法的设计思路 | 第61页 |
4.2.2 所涉及到的问题和基本假设条件 | 第61-62页 |
4.2.3 符号的说明和概念的引进 | 第62-69页 |
5 系统测试 | 第69-73页 |
5.1 测试目标 | 第69-71页 |
5.1.1 软件结构测试 | 第69页 |
5.1.2 网络结构的测试 | 第69页 |
5.1.3 结构先进性测试 | 第69页 |
5.1.4 结构开放性测试 | 第69-70页 |
5.1.5 系统特性评测 | 第70-71页 |
5.2 测试流程 | 第71页 |
5.3 单元测试中的测试技巧 | 第71-73页 |
6 系统现状、应用环境和工具 | 第73-75页 |
6.1 工具 | 第73页 |
6.2 硬件环境 | 第73-74页 |
6.3 软件环境 | 第74页 |
6.4 系统现状 | 第74-75页 |
7 结束语 | 第75-76页 |
8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9 致谢 | 第78-7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