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食品原料及添加剂论文--食品添加剂论文

杨树菇产抗菌活性物质的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27页
 1. 食品防腐剂概述第11页
 2. 国内外食品防腐剂研究现状第11-16页
  2.1 从植物中寻找和制备天然食品防腐剂第13-14页
  2.2 从动物中制备抗菌肽第14页
  2.3 将多种防腐剂混合使用第14页
  2.4 来源于微生物的天然食品防腐剂第14-16页
 3. 食用菌的营养成分及其作用第16-21页
  3.1 食用菌的营养成分第16-17页
  3.2 食用菌的药理作用第17-19页
  3.3 食用真菌产抗菌物质概述第19-21页
 4. 杨树菇及其发酵产物作为食品防腐剂的可行性第21-25页
  4.1 杨树菇概述第21页
  4.2 杨树菇的生物化学第21-25页
  4.3 从杨树菇中开发食品防腐剂的前景展望第25页
 5. 论文立题意义及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5-27页
第二章 高抑菌活性杨树菇的筛选第27-3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7-29页
  1.1 材料第27-28页
   1.1.1 菌种第27页
   1.1.2 培养基第27-28页
   1.1.3 主要仪器第28页
  1.2 方法第28-29页
   1.2.1 抗性菌株的初筛第28-29页
   1.2.2 平板琼脂移块法筛选高抑菌活性的杨树菇第29页
   1.2.3 四株杨树菇的液体发酵第29页
   1.2.4 管碟法测定四株杨树菇发酵液的抗菌活性第29页
   1.2.5 菌丝体提取液抑菌活性测定第2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9-33页
  2.1 初筛结果第29-30页
  2.2 琼脂移块法筛选高抑菌活性的杨树菇第30-32页
  2.3 杨树菇发酵液的抑菌试验第32-33页
  2.4 丙酮抽提菌丝体提取液的抑菌试验第33页
 3. 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杨树菇液体发酵培养基的筛选及培养条件的优化第34-46页
 1. 材料和方法第34-37页
  1.1材料第34页
   1.1.1 菌种第34页
   1.1.2 培养基第34页
   1.1.3 试验中选用的碳源和氮源第34页
   1.1.4 主要仪器第34页
  1.2 方法第34-37页
   1.2.1 杨树菇的一级发酵(种子制备)第34-35页
   1.2.2 不同碳源对杨树菇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第35页
   1.2.3 不同氮源对杨树菇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第35页
   1.2.4 培养基的优化第35-36页
   1.2.5 杨树菇最适发酵条件的优化第36-3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7-45页
  2.1 不同碳源对杨树菇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第37-38页
  2.2 不同氮源对杨树菇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第38-39页
  2.3 培养基成分的正交筛选第39-41页
  2.4 杨树菇的最适发酵条件第41-45页
 3. 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抗菌活性物质的稳定性研究及早期鉴别第46-5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6-49页
  1.1 材料第46-47页
   1.1.1 菌种第46页
   1.1.2 培养基第46页
   1.1.3 试剂第46-47页
   1.1.4 主要仪器第47页
  1.2 方法第47-49页
   1.2.1 液体培养第47页
   1.2.2 PH稳定性测定第47页
   1.2.3 热稳定性测定第47页
   1.2.4 UV稳定性测定第47-48页
   1.2.5 蛋白酶稳定性测定第48页
   1.2.6 抗菌活性物质极性的研究第48页
   1.2.7 纸上 PH层析法和纸电泳法确定抗菌活性物质的离子特性第48页
   1.2.8 捷克八溶剂系统纸层析法鉴别抗生素第48-49页
   1.2.9 用薄层层析法分离和鉴别抗生素第4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9-58页
  2.1 PH对抗菌活性物质稳定性的影响第49-50页
  2.2 温度对抗菌活性物质稳定性的影响第50-52页
  2.3 UV对抗菌活性物质稳定性的影响第52页
  2.4 蛋白酶对抗菌活性物质稳定性的影响第52-53页
  2.5 抗菌物质的极性研究第53页
  2.6 PH纸层析法和纸电泳法确定抗生素的离子特性第53-55页
  2.7 捷克八溶剂系统纸层析法鉴别抗生素第55-57页
  2.8 用薄层层析法分离和鉴别抗生素第57-58页
 3. 小结第58-59页
第五章 抗菌活性物质的提取纯化及构型研究第59-6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9-61页
  1.1 材料第59-60页
   1.1.1 菌种第59页
   1.1.2 培养基第59页
   1.1.3 试剂第59页
   1.1.4 主要仪器第59-60页
  1.2 方法第60-61页
   1.2.1 杨树菇的液体发酵第60页
   1.2.2 有机溶剂萃取杨树菇发酵液第60页
   1.2.3 活性炭(AC)吸附实验第60页
   1.2.4 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离杨树菇中的抗菌活性物质第60-61页
   1.2.5 抗菌活性物质紫外吸收波长的测定第61页
   1.2.6 抗菌活性物质的凝胶过滤柱层析第61页
   1.2.7 抗菌活性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第61页
   1.2.8 抗菌活性物质的红外光谱第61页
   1.2.9 抗菌活性物质的核磁共振谱第6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1-68页
  2.1 有机溶剂萃取实验第61-62页
  2.2 活性炭(AC)吸附实验第62-63页
  2.3 离子交换柱层析第63-64页
  2.4 全波段扫描第64-65页
  2.5 凝胶过滤柱层析第65页
  2.6 高效液相色谱(HPLC)第65-66页
  2.7 红外光谱扫描第66-67页
  2.8 核磁共振谱第67-68页
 3. 小结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5页
致谢第75-7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6-77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大危险源管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下一篇:泰山索道自动售检票系统的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