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2页 |
|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 ·多体系统动力学的形成和发展 | 第9-10页 |
| ·车辆传动系扭转振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 | 第10-11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2 车辆传动系扭转振动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 | 第12-23页 |
| ·引言 | 第12页 |
| ·多刚体动力学理论 | 第12-16页 |
| ·广义坐标的选取 | 第12页 |
| ·多刚体动力学方程 | 第12-14页 |
| ·动力学方程的求解 | 第14-16页 |
| ·多柔体动力学理论 | 第16-22页 |
| ·多柔体系统中的坐标系 | 第16-18页 |
| ·柔性体的运动微分方程 | 第18-21页 |
| ·ADAMS/Flex 基本理论 | 第21-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3 车辆传动系动力学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23-46页 |
| ·引言 | 第23-24页 |
| ·车辆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机理 | 第24-28页 |
| ·扭转振动的激励源分析 | 第24-27页 |
| ·扭转振动系统力学模型 | 第27-28页 |
| ·车辆传动系扭振多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28-45页 |
| ·发动机以及离合器模型 | 第28页 |
| ·变速器子系统模型 | 第28-37页 |
| ·传动轴子系统模型 | 第37-39页 |
| ·主减速器—差速器子系统模型 | 第39页 |
| ·半轴子系统模型 | 第39-41页 |
| ·车轮模型 | 第41-43页 |
| ·建立的车辆传动系扭振多体动力学模型 | 第43-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4 车辆传动系扭振仿真分析 | 第46-59页 |
| ·引言 | 第46页 |
| ·强迫扭转振动载荷和边界条件的施加 | 第46-48页 |
| ·观测点的选择 | 第48页 |
| ·传动系扭转振动仿真分析结果 | 第48-57页 |
| ·发动机转速为1000r/min 时的仿真结果 | 第49-52页 |
| ·发动机转速为3000r/min 时的仿真结果 | 第52-54页 |
| ·发动机转速在800r/min—4000r/min 之间变化时的仿真结果 | 第54-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5 车辆动力传动系扭振影响因素研究 | 第59-73页 |
| ·引言 | 第59页 |
| ·影响传动系扭振响应的主要因素 | 第59页 |
| ·传动系扭振控制措施分析及研究 | 第59-71页 |
| ·飞轮转动惯量 | 第60-62页 |
| ·离合器等效扭转刚度和等效扭转阻尼系数 | 第62-66页 |
| ·挠性万向节 | 第66-68页 |
| ·半轴和传动轴扭转刚度 | 第68-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 6 研究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73-76页 |
| ·研究工作总结 | 第73-74页 |
| ·展望 | 第74-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 附录 | 第81-84页 |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1-82页 |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