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类生物理论的虚拟企业稳定性评价问题的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问题提出 | 第8页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虚拟企业的研究现状 | 第9页 |
·虚拟企业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简评 | 第10-11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2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3-26页 |
·虚拟企业概述 | 第13-17页 |
·虚拟企业产生的生态环境 | 第13-14页 |
·虚拟企业定义 | 第14-15页 |
·虚拟企业的优势 | 第15-17页 |
·虚拟企业的仿生化定义 | 第17-20页 |
·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 第20-23页 |
·人工神经网络的能力 | 第21页 |
·神经网络可处理任务 | 第21页 |
·BP 神经网络 | 第21-23页 |
·层次分析法(AHP)原理 | 第23-26页 |
3 基于类生物理论的虚拟企业稳定性及评价方法 | 第26-33页 |
·生物生态位和企业生态位 | 第26-27页 |
·虚拟企业的生态位 | 第27-29页 |
·虚拟企业生态位概念的提出 | 第27-28页 |
·虚拟企业生态位的内涵 | 第28-29页 |
·虚拟企业稳定性的界定 | 第29-30页 |
·虚拟企业稳定性的一般涵义 | 第29页 |
·虚拟企业稳定性的特点 | 第29-30页 |
·生态位理论下的虚拟企业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1页 |
·稳定性的AHP-ANN 评价方法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4 虚拟企业稳定性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33-39页 |
·制定评价指标的原则 | 第33页 |
·主要参考稳定性评价体系 | 第33-34页 |
·虚拟企业稳定性评价指标层次结构 | 第34-37页 |
·因素指标模糊处理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5 基于AHP-ANN 的虚拟企业稳定性评价模型 | 第39-55页 |
·引言 | 第39页 |
·模块化神经网络稳定性评价过程 | 第39-54页 |
·模块化模型 | 第39-40页 |
·贝叶斯正则化神经网络结构 | 第40-43页 |
·分解判定子单元评价 | 第43-47页 |
·子任务处理单元划分和训练 | 第47-49页 |
·样本的测试分析 | 第49-54页 |
·讨论分析 | 第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6 关于虚拟企业稳定性战略均衡的政策性建议 | 第55-60页 |
·引言 | 第55页 |
·虚拟企业孕育过程中的政策性建议 | 第55-56页 |
·虚拟企业发展运营过程中的政策性建议 | 第56页 |
·虚拟企业竞争过程中的政策性建议 | 第56-57页 |
·虚拟企业信任机制的建立 | 第57-58页 |
·虚拟企业收益分配机制的建立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7 结论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