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utoCAD的船舶快速分舱方法研究及系统实现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序论 | 第10-18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3页 |
·国内外B样条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内外计算机辅助船舶设计发展现状 | 第14-16页 |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第16-18页 |
2 B样条曲线基本理论 | 第18-31页 |
·B样条的概念 | 第18-20页 |
·Clark定义的 B样条 | 第18页 |
·用截尾幂函数的差商定义B样条 | 第18-19页 |
·B样条的递推定义 | 第19-20页 |
·B样条的性质 | 第20-21页 |
·B样条的局部支撑性质 | 第20页 |
·B样条基函数的凸组合性质 | 第20-21页 |
·B样条基函数在节点处的连续性质 | 第21页 |
·B样条曲线方程 | 第21-22页 |
·节点矢量的确定 | 第22-24页 |
·根据控制顶点来来构造节点矢量 | 第23页 |
·根据型值点构造节点矢量 | 第23-24页 |
·B样条曲线的性质 | 第24-25页 |
·B样条曲线的定义域 | 第24页 |
·B样条曲线的局部性质 | 第24-25页 |
·B样条曲线的其他性质 | 第25页 |
·重节点对B样条基函数和B样条曲线的影响 | 第25-26页 |
·重节点对B样条基函数的影响 | 第26页 |
·重节点对B样条曲线的影响 | 第26页 |
·B样条曲线的分类 | 第26-27页 |
·德布尔算法 | 第27-28页 |
·用德布尔算法计算B样条曲线上的点 | 第27-28页 |
·用德布尔算法计算B样条曲线上的点的导矢量 | 第28页 |
·B样条曲线的节点插入算法 | 第28-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系统开发环境及开发工具选取 | 第31-38页 |
·选择AutoCAD为平台进行软件开发 | 第31页 |
·AutoCAD应用及其CAGD的能力 | 第31-32页 |
·AutoCAD与计算机辅助计算 | 第31页 |
·AutoCAD在船舶行业中的应用 | 第31-32页 |
·AutoCAD的组织结构介绍 | 第32-33页 |
·AutoCAD主要开发技术 | 第33-34页 |
·ObjectARX应用程序的功能及基本类库 | 第34页 |
·面向对象编程技术 | 第34-37页 |
·面向对象编程技术优点 | 第35-36页 |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主要特点 | 第36页 |
·面向对象技术中的基本概念 | 第36-37页 |
·开发语言和开发环境选择 | 第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船舶快速分舱及模块设计 | 第38-62页 |
·船舶舱室定义 | 第38-47页 |
·舱室剖面几何特点 | 第38-41页 |
·舱室特征点描述法 | 第41-42页 |
·基于平面与曲面求交的分舱方法 | 第42-43页 |
·有向分舱线的提出 | 第43-47页 |
·分舱模块设计 | 第47-59页 |
·关键类型设计 | 第47-48页 |
·船体型线的生成 | 第48-51页 |
·大隔舱的生成 | 第51页 |
·小隔舱的生成 | 第51-54页 |
·舱室属性设置及相关计算 | 第54-56页 |
·对自顶向下的模式的支持 | 第56-57页 |
·结构化的组织和管理 | 第57-58页 |
·舱室快速编辑 | 第58-59页 |
·分舱实例及舱容要素计算数据 | 第59-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5 船舶性能计算及模块设计 | 第62-85页 |
·船舶浮态计算方法 | 第62-68页 |
·浮性概述 | 第62-64页 |
·船舶重量重心计算 | 第64-65页 |
·排水量和浮心的计算方法 | 第65-68页 |
·船舶静水力参数计算 | 第68页 |
·船舶稳性计算方法 | 第68-71页 |
·船舶初稳性计算 | 第68-71页 |
·大倾角稳性 | 第71页 |
·总纵强度基本算法 | 第71-73页 |
·重量分布计算 | 第72页 |
·浮力分布曲线 | 第72页 |
·载荷曲线及静水剪力弯矩的计算 | 第72页 |
·波浪附加弯矩 | 第72-73页 |
·总纵强度计算 | 第73页 |
·浮态与纵倾调整方法 | 第73-75页 |
·船舶浮态要求 | 第73-74页 |
·浮态计算 | 第74页 |
·船舶纵倾调整方法 | 第74-75页 |
·模块设计及使用实例 | 第75-84页 |
·船舶浮态计算框架图 | 第75-76页 |
·船舶静稳曲线计算框架图 | 第76-77页 |
·总纵强度计算框架图 | 第77页 |
·系统设计及实例 | 第77-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85-86页 |
工作总结 | 第85页 |
进一步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