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问题的缘起 | 第13-15页 |
·文献回顾与评述 | 第15-23页 |
·文献回顾 | 第15-21页 |
·文献评述 | 第21-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论文主要内容介绍 | 第24-27页 |
第二章 审计意见购买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7-35页 |
·动机理论 | 第27-29页 |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第29-31页 |
·博弈论与进化博弈论 | 第31-33页 |
·博弈论 | 第31-32页 |
·进化博弈论 | 第32-33页 |
·协同演化理论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审计意见购买的诱因分析 | 第35-51页 |
·审计意见购买动机过程 | 第35-36页 |
·我国审计市场环境分析 | 第36-45页 |
·我国审计市场主要制度环境 | 第37-42页 |
·我国审计市场主要非制度环境 | 第42-45页 |
·审计意见购买诱因的理论分析 | 第45-49页 |
·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 | 第45-46页 |
·契约理论的分析 | 第46页 |
·交易费用理论的分析 | 第46-48页 |
·产权理论的分析 | 第48-49页 |
·各类诱因对审计意见购买动机的影响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审计意见购买动机与实施路径的实证检验 | 第51-79页 |
·研究假设 | 第51-53页 |
·审计意见购买动机假设 | 第51-52页 |
·审计意见购买路径假设 | 第52-53页 |
·变量与模型 | 第53-61页 |
·变量设置 | 第53-59页 |
·模型 | 第59-60页 |
·样本选取 | 第60-61页 |
·实证过程 | 第61-77页 |
·描述性统计 | 第61-66页 |
·单变量分析 | 第66-68页 |
·多元回归分析 | 第68-77页 |
·本章研究结论 | 第77-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结果的实证检验 | 第79-100页 |
·研究假设 | 第79-80页 |
·研究设计 | 第80-83页 |
·模型的导入 | 第80-81页 |
·模型与变量 | 第81-83页 |
·实证过程 | 第83-88页 |
·描述性统计与单因素分析 | 第83-86页 |
·实证结果 | 第86-88页 |
·敏感性测试 | 第88-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六章 技术变迁下的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研究 | 第100-110页 |
·审计技术的历史演进 | 第100-101页 |
·审计技术变迁下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的博弈分析 | 第101-105页 |
·一般模型与假设 | 第102页 |
·审计技术变迁前的博弈 | 第102-103页 |
·审计技术变迁初期的博弈 | 第103-104页 |
·审计技术变迁中后期的博弈 | 第104-105页 |
·审计技术变迁下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结果的实证检验 | 第105-109页 |
·研究假设 | 第105-106页 |
·研究设计 | 第106页 |
·描述性统计 | 第106-107页 |
·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第107-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七章 制度变迁下的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研究 | 第110-129页 |
·审计委托模式的演变 | 第110-114页 |
·产权所有者行权模式 | 第110-111页 |
·公司经营管理者行权模式 | 第111-112页 |
·审计委员会行权模式 | 第112-113页 |
·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行权模式 | 第113-114页 |
·两种典型审计委托模式下的进化博弈分析 | 第114-120页 |
·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114-115页 |
·产权所有者行权模式下的进化博弈分析 | 第115-117页 |
·经营管理者行权模式下的进化博弈分析 | 第117-119页 |
·两种典型审计委托模式的比较 | 第119-120页 |
·两种典型审计委托模式下意见购买行为结果的实证检验 | 第120-123页 |
·研究设计 | 第120页 |
·实证过程 | 第120-123页 |
·我国一般企业的审计委托模式的改进 | 第123-128页 |
·一般企业审计委托模式改进的主要观点 | 第123-124页 |
·"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的设计 | 第124-125页 |
·"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的进化博弈分析 | 第125-128页 |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第八章 基于协同演化观的审计意见购买的治理 | 第129-145页 |
·制度治理观的缺陷 | 第129页 |
·独立审计系统的协同演化特征 | 第129-133页 |
·独立审计系统内的"互动体" | 第130-131页 |
·多层级性和嵌入性 | 第131页 |
·双向或多向因果关系 | 第131-132页 |
·非线性与正反馈 | 第132页 |
·历史重要性与路径依赖 | 第132-133页 |
·独立审计行业的协同演化关系 | 第133-136页 |
·技术与制度的协同演化 | 第133-135页 |
·独立审计系统内组织与个体的协同演化 | 第135页 |
·独立审计系统与社会环境的协同演化 | 第135-136页 |
·协同演化观下审计意见购买的治理 | 第136-143页 |
·分类治理诱因,弱化各类意见购买动机 | 第136-137页 |
·严管合谋路径,加强审计主体行为监察 | 第137-139页 |
·提高审计技术,形成全行业可置信威胁 | 第139-140页 |
·形成自治机制,促进事务所自律与互勉 | 第140-141页 |
·完善公司治理,改革会计审计委托模式 | 第141-142页 |
·统筹环境因素,提高治理的效率与效果 | 第142-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143-145页 |
第九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45-150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45-146页 |
·创新与局限性 | 第146-148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46-147页 |
·研究的局限性 | 第147-148页 |
·后续研究展望 | 第148-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65页 |
附录 | 第165-170页 |
致谢 | 第170-17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