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异化的消解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 1.绪论 | 第11-1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2.技术异化 | 第14-21页 |
| ·技术 | 第14-17页 |
| ·技术的本质 | 第14-15页 |
| ·技术的价值 | 第15-17页 |
| ·技术异化 | 第17-21页 |
| ·异化 | 第17-18页 |
| ·技术异化的内涵 | 第18-19页 |
| ·技术异化的价值体现 | 第19-21页 |
| 3.教育技术的异化 | 第21-42页 |
| ·教育技术 | 第21-23页 |
| ·教育技术的本质 | 第21-22页 |
| ·教育技术的价值 | 第22-23页 |
| ·教育技术的异化 | 第23-26页 |
| ·教育技术异化的内涵 | 第23-25页 |
| ·教育技术异化的特异性 | 第25-26页 |
| ·教育技术异化的表现 | 第26-33页 |
| ·教学设计忽视人的主体地位 | 第26-27页 |
| ·远程教育弱化了人的情感因素的培养 | 第27-28页 |
| ·教育技术应用中教育内涵和深层意义的缺失 | 第28-29页 |
| ·教育技术应用带来的人的关系的异化 | 第29-31页 |
| ·教育技术应用带来的人的能力和角色的异化 | 第31-32页 |
| ·教育技术对人的替代、否定、强迫、控制和漠视 | 第32-33页 |
| ·教育技术异化的根源 | 第33-42页 |
| ·教育技术的复杂性和局限性 | 第33页 |
| ·教育技术的不恰当使用 | 第33-35页 |
| ·教育技术应用结果的不可预见性 | 第35页 |
| ·教育技术价值观的影响 | 第35-36页 |
| ·人与教育技术的竞争关系 | 第36-37页 |
| ·技术理性的沙文主义式扩展 | 第37-39页 |
| ·教育技术的文化负载 | 第39-40页 |
| ·教育技术的奴役性 | 第40-42页 |
| 4.教育技术异化的消解 | 第42-70页 |
| ·消解 | 第42-45页 |
| ·消解的内涵 | 第42-43页 |
| ·消解的外延 | 第43-45页 |
| ·教育技术异化的消解 | 第45-50页 |
| ·教育技术异化的消解之涵义 | 第45页 |
| ·教育技术异化的消解之理论基础 | 第45-49页 |
| ·教育技术异化消解之条件 | 第49-50页 |
| ·教育技术异化消解的方法和途径 | 第50-70页 |
| ·从教育技术本身出发消解教育技术异化 | 第50-53页 |
| ·完善和变革教育制度来弱化教育技术异化 | 第53-55页 |
| ·用道德手段解决教育技术异化 | 第55-56页 |
| ·强调教育技术活动过程中的人本定位 | 第56-63页 |
| ·弱化教育技术应用中的理性崇拜 | 第63-65页 |
| ·确立教育技术应用中人际关系的良性互动 | 第65-66页 |
| ·提倡生命化教育理念对教育技术应用的指导作用 | 第66-68页 |
| ·促使教育技术上升到教育艺术 | 第68-70页 |
| 结语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 后记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