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字与古埃及圣书字表词方式的比较研究
古埃及地图 | 第1-7页 |
古埃及文明与中国古文明时间参照简表 | 第7-10页 |
圣书字图片 | 第10-15页 |
论文摘要 | 第15-17页 |
ABSTRACT | 第17-22页 |
绪论 | 第22-39页 |
第一节 古汉字与古埃及圣书字的说明 | 第22-24页 |
第二节 表词方式的内涵 | 第24-26页 |
第三节 前人对两种文字表词方式的比较研究 | 第26-37页 |
第四节 本文的目标、方法与格局 | 第37-39页 |
第一章 古埃及文明及语言文字的概况 | 第39-58页 |
第一节 古埃及的自然地理概貌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古埃及简史 | 第40-44页 |
第三节 古埃及的语言概况 | 第44-49页 |
第四节 古埃及的文字概况 | 第49-58页 |
第二章 两种文字基本字符生成方式的比较 | 第58-92页 |
第一节 基本字符取象的比较 | 第58-63页 |
第二节 基本字符"符号化方式"的比较 | 第63-92页 |
第三章 两种文字表意方式的比较 | 第92-113页 |
第一节 表意方式是自源意音文字的基础和标志 | 第92-94页 |
第二节 基本字符"所见即所得"式表意的比较 | 第94-96页 |
第三节 基本字符引申式表意的比较 | 第96-105页 |
第四节 基本字符组合式表意的比较 | 第105-109页 |
第五节 补充式表意的比较 | 第109-113页 |
第四章 两种文字表音方式的比较 | 第113-142页 |
第一节 音借方式的原理及其对自源文字系统的重要性 | 第113-124页 |
第二节 两种文字音借方式的共同点 | 第124-132页 |
第三节 两种文字音借方式的差异 | 第132-142页 |
第五章 两种文字意音结合方式的比较 | 第142-167页 |
第一节 意音结合方式起源的比较 | 第142-146页 |
第二节 意音结合方式类型的比较 | 第146-156页 |
第三节 意音结构性质的比较 | 第156-158页 |
第四节 意音结合方式表词优势的比较 | 第158-161页 |
第五节 意音结合方式发展阶段的比较 | 第161-167页 |
结语 | 第167-173页 |
第一节 两种文字表词方式的共性及其基础 | 第167-168页 |
第二节 两种文字表词方式的差异及其原因 | 第168-169页 |
第三节 自源意音文字之"四观" | 第169-173页 |
附录一:圣书字字符取象表 | 第173-178页 |
附录二:圣书字音符表 | 第178-183页 |
附录三:圣书字词符表 | 第183-198页 |
附录四:圣书字义符表 | 第198-213页 |
参考文献 | 第213-218页 |
后记 | 第218-2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