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世界公民教育思潮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英文摘要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0页
    一、研究背景第13-15页
        (一) 全球化对传统“国家公民”教育提出挑战第13页
        (二) 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积极推行“世界公民”教育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第13-14页
        (三) 推行世界公民教育面对“世界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不断博弈第14页
        (四) 我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和加强社会主义公民教育的需要第14-15页
    二、核心概念界定第15-24页
        (一) 世界公民教育的内涵:由国家维度到世界维度第15-23页
        (二) 世界公民教育的外延:由世界维度到多元维度第23-24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4-26页
        (一) 研究思路第24-25页
        (二) 研究方法第25-26页
    四、研究意义第26-28页
        (一) 理论意义第26-27页
        (二) 实践意义第27-28页
    五、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第28-30页
        (一) 研究问题第28页
        (二) 分析框架第28-30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30-50页
    一、国外研究第30-42页
        (一) 总体特点第30页
        (二) 基于数据库的研究趋势分析第30-39页
        (三) 国外研究的热点和存在的问题第39-42页
    二、国内研究第42-50页
        (一) 总体特点第42-43页
        (二) 基于数据库的研究趋势分析第43-48页
        (三) 国内研究的热点和存在的问题第48-50页
第三章 世界公民教育思潮的历史发展第50-63页
    一、萌芽期(公元前4世纪-1945年)第51-58页
        (一) “道德普世主义”阶段(公元前4世纪-公元476年)——“世界公民”的提出与世界主义的兴盛第51-53页
        (二) “宗教普世主义”阶段(公元476年-16世纪)——由“宗教世界的公民”向“世界公民教育”过渡第53-54页
        (三) “政治普世主义”阶段(16世纪-1945年)——源于社会契约理论的近代公民观念诞生与“世界公民”政治诉求的明晰化过程第54-58页
    二、初创期(1945-1991)第58-59页
        (一) “前经济普世主义”阶段(1945-1973)——“世界公民教育”的正式提出与思想初兴第58-59页
        (二) “文化普世主义”阶段(1973-1991)——“世界公民教育”思想的多元发展第59页
    三、快速发展期(1991年至今)第59-63页
        (一) “经济普世主义”阶段(1991-2000)——世界公民教育思潮兴起第60-61页
        (二) “数字普世主义”阶段(2000-)——世界公民教育思潮广泛传播与国际组织、民族国家的积极应对第61-63页
第四章 世界公民教育思潮的理论基础第63-83页
    一、世界主义第63-69页
        (一) 世界主义的内涵第63-66页
        (二) 世界主义的发展历程第66-68页
        (三) 世界主义是世界公民教育思潮的理论之源第68-69页
    二、全球化理论第69-73页
        (一) 全球化主要体现为经济全球化第69页
        (二) 全球化理论的主要观点第69-71页
        (三) 全球化促进世界公民意识的形成第71-73页
    三、全球治理理论第73-77页
        (一) 全球化背景下由“统治”到“治理”的转变第73页
        (二) 全球治理的内涵第73-74页
        (三) 全球治理的主要推进机构第74-76页
        (四) 全球治理为世界公民教育提供了价值指导第76-77页
        (五) 全球治理的局限第77页
    四、世界性与民族性系列理论第77-83页
        (一) 从个人主义到人类主义模式第78-80页
        (二) “多元文化主义/国家主义模式”与“国家主义/世界主义模式”第80-83页
第五章 世界公民教育思潮的公民资格观第83-102页
    一、关于世界公民资格的演进:世界范围内的公民资格扩展第83-87页
        (一) 国家框架内的公民资格第83-84页
        (二) 世界公民资格的孕育第84-85页
        (三) 世界公民资格的展开第85-87页
    二、关于世界公民认同:国家认同与世界认同的优先权之争第87-91页
        (一) 认同的内涵第87-88页
        (二) 由国家认同到世界认同转变的原因第88-90页
        (三) 对国家认同与世界认同优先权的争论第90-91页
    三、关于世界公民权利:基于国家的契约式保障第91-97页
        (一) 自由主义、共和主义、社群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的公民权利观第91-92页
        (二) 世界公民应享有的权利第92-95页
        (三) 世界公民实际被赋予有限的权利第95-97页
    四、关于世界公民义务:担当全球道德责任第97-99页
        (一) 世界公民应履行什么样的义务第97-98页
        (二) 世界公民怎样履行义务——培养国际素质,分层实施第98-99页
    五、关于世界公民参与:主动参与全球事务第99-102页
第六章 世界公民教育思潮的公民教育观第102-121页
    一、关于世界公民教育的地位第102-106页
        (一) 世界公民教育是应对全球变革的要求第102-103页
        (二) 世界公民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实际处于“一般地位”第103页
        (三) 世界公民教育是多维度公民教育中的重要部分第103-106页
        (四) 世界公民教育可以统合同类教育思潮共同推动全球发展第106页
    二、关于世界公民教育的目标第106-108页
        (一) 宏观层面:不同立场的教育目标第106-107页
        (二) 微观层面:“知识、情感、态度”的目标第107-108页
    三、关于世界公民教育的内容第108-116页
        (一) 国际组织:培养担当全球责任的世界公民第109-111页
        (二) 怎样培养与成为“世界公民”第111-112页
        (三) 培养全球参与意识第112-113页
        (四) 培养文化公民,实行主动公民教育第113页
        (五) 面向全球的多领域教育第113-115页
        (六) 建立世界公民教育课程体系第115-116页
    四、关于世界公民教育的途径第116-121页
        (一) 依托多元文化教育第116-117页
        (二) 分层展开第117-118页
        (三) 创设环境第118页
        (四) 学科渗透第118-121页
第七章 世界公民教育思潮的实践效果与理论争议第121-151页
    一、实践产生的积极影响:促进了国际理解和世界公民意识的形成第121-132页
        (一) 合作共生:融入民族国家的教育政策与课程改革第121-126页
        (二) 追溯源头:在教师教育中增加“世界公民”的内容第126-128页
        (三) 主动实践:融入教师的教育理念第128-132页
    二、实践带来的认同危机:民族国家内部对世界公民教育接受的限度第132-140页
        (一) 国家认同与世界认同的张力:国家认同趋于强大第132-133页
        (二) 学校和教师:没有准备好培养世界公民第133-139页
        (三) 受教育者:尚未把握国家认同与世界认同的尺度第139-140页
    三、理论的质疑:是否有利于实现全球公正与正义第140-143页
        (一) 质疑西方单向度的全球公正与正义第140-141页
        (二) 质疑无差别地推行世界公民教育第141-143页
    四、理论的争议:批判与对立理论第143-151页
        (一) 为发展中国家代言:批判理论第143-146页
        (二) 挑战世界平等与正义:对立理论第146-148页
        (三) 偏离与背叛:世界公民教育思想的畸形发展第148-151页
第八章 结语第151-190页
    一、研究结论第151-162页
        (一) 在肯定国家认同的基础上,世界公民教育思潮倡导多维度公民资格与认同第151-154页
        (二) 从人类利益共同体的角度看,世界公民教育思潮是一种值得借鉴并且可以本土化的思潮第154-159页
        (三) 世界公民教育思潮的五项主要特征第159-162页
    二、反思第162-183页
        (一) 谁是世界公民——社会精英还是普罗大众?第162-165页
        (二) 谁来承载世界公民教育——世界政府抑或民族国家?第165-177页
        (三) 国家如何应对国际组织推行的世界公民教育——抵制排斥或者选择性引入?第177-181页
        (四) 批判性世界公民教育的视角——世界一体化还是多样化?第181-183页
    三、展望第183-190页
        (一) 通过世界公民教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183-185页
        (二) 逐步实现国家公民身份与世界公民身份的整合第185-186页
        (三) 国际组织向“全球共同体”的发展愿景第186-188页
        (四) 世界公民教育思潮仍将深入发展第188-190页
参考文献第190-200页
附录第200-202页
后记第202-204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204页

论文共2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韧性研究
下一篇:现代汉语选择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