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5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7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7-49页 |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 | 第18-19页 |
二、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研究 | 第19-20页 |
三、关于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研究 | 第20-22页 |
四、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健康的研究 | 第22-27页 |
五、关于职业心理韧性的研究 | 第27-49页 |
第三节 研究设想与方法 | 第49-55页 |
一、研究设想 | 第49-5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52-53页 |
三、拟实现的学术创新 | 第53-55页 |
第二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韧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55-72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活动观 | 第55-59页 |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 | 第55-58页 |
二、马克思主义的活动观 | 第58-59页 |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韧性思想 | 第59-62页 |
一、儒家“进取”的韧性观 | 第60页 |
二、道家“顺应”的韧性观 | 第60-61页 |
三、佛家“超脱”的韧性观 | 第61-62页 |
第三节 职业心理韧性的因素-过程整合模型 | 第62-70页 |
一、职业心理韧性的理论变迁 | 第62-63页 |
二、职业心理韧性的三种因素-过程整合模型 | 第63-70页 |
第四节 辅导员韧性研究的其他心理学理论 | 第70-72页 |
一、心理发展生态系统理论 | 第70-71页 |
二、心理资本理论 | 第71页 |
三、自我调节的社会认知理论 | 第71-72页 |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韧性测评工具编制 | 第72-108页 |
第一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74-77页 |
第二节 《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韧性量表(预测版)》编制 | 第77-91页 |
一、构建量表的原始题项池 | 第77-81页 |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韧性量表(预测版)》项目分析 | 第81-86页 |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韧性量表(预测版)》结构分析 | 第86-91页 |
第三节 《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韧性量表》检验 | 第91-102页 |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韧性量表》结构验证 | 第92-97页 |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韧性量表》信度分析 | 第97-98页 |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韧性量表》效度分析 | 第98-102页 |
小结 | 第102-108页 |
第四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韧性现状分析 | 第108-129页 |
第一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109-112页 |
第二节 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韧性的总体发展水平 | 第112-115页 |
第三节 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韧性水平的差异分析 | 第115-124页 |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韧性在性别、学历和婚姻状态上的差异 | 第115-118页 |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经验对职业心理韧性的影响差异 | 第118-120页 |
三、组织特征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韧性的影响差异 | 第120-121页 |
四、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韧性的人口学特征分析 | 第121-124页 |
第四节 不同复原力水平的高校辅导员之职业心理韧性特点 | 第124-127页 |
一、复原力量表在高校辅导员群体中的适用性分析 | 第124-125页 |
二、三种复原力水平的高校辅导员筛选 | 第125页 |
三、复原力水平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韧性的影响差异 | 第125-127页 |
小结 | 第127-129页 |
第五章 职业心理韧性对辅导员工作适应的影响 | 第129-168页 |
第一节 高校辅导员工作适应的测量指标 | 第130-132页 |
一、高职业承诺 | 第130-131页 |
二、高工作绩效 | 第131页 |
三、低工作倦怠 | 第131-132页 |
第二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132-140页 |
第三节 职业心理韧性对高校辅导员工作适应的影响 | 第140-148页 |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适应的现状分析 | 第140-141页 |
二、职业心理韧性与高校辅导员工作适应的相关分析 | 第141页 |
三、职业心理韧性对高校辅导员工作适应的直接影响 | 第141-147页 |
四、关于职业心理韧性影响效应的讨论分析 | 第147-148页 |
第四节 职业心理韧性对高校辅导员工作适应的影响路径 | 第148-167页 |
一、影响变量的选取依据与建模技术 | 第149-158页 |
二、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之统计验证 | 第158-165页 |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165-166页 |
四、高校辅导员心理授权的调节作用分析 | 第166-167页 |
小结 | 第167-168页 |
第六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韧性培养 | 第168-183页 |
第一节 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韧性培养的理论取向 | 第170-172页 |
一、心理发展生态系统理论取向 | 第170页 |
二、积极组织行为学取向的韧性提升模式 | 第170-171页 |
三、自我调节取向的韧性提升模式 | 第171-172页 |
四、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韧性的整合式提升方案 | 第172页 |
第二节 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韧性的培养途径 | 第172-176页 |
一、缓解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压力源 | 第172-173页 |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自身的韧性资产 | 第173-175页 |
三、改善高校辅导员职业环境中的韧性资源 | 第175-176页 |
第三节 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韧性的具体培养方法 | 第176-183页 |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韧性的叙事疗法 | 第176-178页 |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韧性的档案干预法 | 第178-18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83-188页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83-185页 |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韧性研究路径具有生态性与整合性 | 第183页 |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韧性量表》具有理想的信度与效度 | 第183-184页 |
三、高校辅导员的自我调控力是提升其职业心理韧性的关键资源 | 第184页 |
四、职业心理韧性能直接预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适应性水平 | 第184页 |
五、职业心理韧性通过积极路径间接促进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适应性 | 第184-185页 |
六、开发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心理韧性应有整合观 | 第185页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第185-188页 |
一、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 | 第185-186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186-18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8-202页 |
附录 | 第202-212页 |
附录1: 致辅导员老师 | 第202-203页 |
附录2: 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工作流程示意图 | 第203-204页 |
附录3: 《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韧性预测量表》题项 | 第204-207页 |
附录4: 《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韧性预测量表》因素分析实际工作流程图 | 第207-208页 |
附录5: 《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韧性量表》题项 | 第208-210页 |
附录6: 《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韧性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 | 第210-211页 |
附录7: 《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韧性量表》的构面与题项分析图 | 第211-212页 |
致谢 | 第212-21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2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