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注释表 | 第12-14页 |
缩略词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超声速进气道控制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1.2.1 超声速进气道及基本控制方式 | 第16-17页 |
1.2.2 进气道与发动机耦合机理与控制 | 第17页 |
1.2.3 基于激波位置反馈的进气道控制 | 第17-18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8-20页 |
1.3.1 二维超声速进气道CFD仿真与正激波位置动态辨识 | 第18-19页 |
1.3.2 进气道正激波位置建模与抗扰控制 | 第19页 |
1.3.3 基于正激波位置的进/发综合控制 | 第19-20页 |
1.4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二维超声速进气道数值计算仿真研究 | 第22-35页 |
2.1 引言 | 第22-23页 |
2.2 进气道概述 | 第23-26页 |
2.2.1 进气道分类 | 第23页 |
2.2.2 进气道主要参数 | 第23-25页 |
2.2.3 进气道不稳定工作状态—喘振和痒振 | 第25-26页 |
2.3 进气道数值计算 | 第26-31页 |
2.3.1 进气道仿真模型 | 第26-28页 |
2.3.2 数值计算控制方程 | 第28-30页 |
2.3.3 动网格技术 | 第30-31页 |
2.4 进气道正激波位置测量技术 | 第31-34页 |
2.4.1 正激波位置测量技术概述 | 第32页 |
2.4.2 正激波位置计算与检测 | 第32-34页 |
2.5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进气道正激波位置动态建模与抗扰控制 | 第35-58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大气湍流 | 第35-40页 |
3.2.1 大气湍流影响 | 第35-39页 |
3.2.2 大气湍流建模 | 第39-40页 |
3.3 进气道正激波位置动态过程建模 | 第40-46页 |
3.3.1 放气调节动态过程建模 | 第40-42页 |
3.3.2 来流扰动过程建模 | 第42-45页 |
3.3.3 下游扰动动态过程建模 | 第45-46页 |
3.4 基于放气调节的正激波位置控制仿真 | 第46-52页 |
3.4.1 自抗扰控制 | 第46-50页 |
3.4.2 基于自抗扰控制的正激波位置闭环回路设计 | 第50-52页 |
3.5 上下游扰动下的正激波位置控制仿真 | 第52-56页 |
3.5.1 来流扰动抗扰测试 | 第52-55页 |
3.5.2 下游扰动抗扰测试 | 第55-56页 |
3.6 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进气道/发动机综合控制 | 第58-79页 |
4.1 引言 | 第58-59页 |
4.2 进气道/发动机一体化模型 | 第59-62页 |
4.2.1 发动机部件级模型 | 第59-61页 |
4.2.2 一体化模型仿真机理 | 第61-62页 |
4.3 一体化模型仿真研究 | 第62-69页 |
4.3.1 压力扰动仿真 | 第62-63页 |
4.3.2 温度扰动仿真 | 第63-65页 |
4.3.3 马赫数扰动仿真 | 第65-66页 |
4.3.4 下游扰动仿真 | 第66-67页 |
4.3.5 不同工作点验证 | 第67-69页 |
4.4 进/发综合控制研究 | 第69-73页 |
4.4.1 H_∞控制方法简介 | 第69-71页 |
4.4.2 基于H_∞控制方法的进/发综合控制 | 第71-73页 |
4.5 综合控制仿真验证 | 第73-78页 |
4.5.1 安装推力和涡轮落压比控制仿真验证 | 第74-75页 |
4.5.2 综合控制抑制来流扰动仿真验证 | 第75-78页 |
4.6 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5.1 本文总结 | 第79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