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8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15-17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17-18页 |
1.2 问题提出 | 第18-21页 |
1.3 研究对象、关键构念与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3.1 研究对象界定 | 第21页 |
1.3.2 关键构念界定 | 第21-22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23-25页 |
1.4.1 理论意义 | 第23-24页 |
1.4.2 实践意义 | 第24-25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1.6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7-29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9-47页 |
2.1 文献检索 | 第29-31页 |
2.1.1 文献检索过程和结果 | 第29-30页 |
2.1.2 学术发展趋势 | 第30-31页 |
2.2 外来者劣势研究综述 | 第31-38页 |
2.2.1 外来者劣势的构成 | 第31-32页 |
2.2.2 外来者劣势的形成机制 | 第32-34页 |
2.2.3 克服外来者劣势的理论视角 | 第34-37页 |
2.2.4 研究不足 | 第37-38页 |
2.3 组织身份研究综述 | 第38-43页 |
2.3.1 组织身份的内涵和维度 | 第38-39页 |
2.3.2 组织身份的持久性和动态性 | 第39-40页 |
2.3.3 组织身份变革 | 第40-41页 |
2.3.4 内部身份、外部身份以及组织形象 | 第41-42页 |
2.3.5 研究不足 | 第42-43页 |
2.4 意义给赋研究综述 | 第43-45页 |
2.4.1 意义给赋的目的和主体 | 第43页 |
2.4.2 意义给赋的策略 | 第43-44页 |
2.4.3 意义给赋与意义建构 | 第44-45页 |
2.4.4 研究不足 | 第4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3章 研究设计及数据分析 | 第47-98页 |
3.1 研究方法选择 | 第47-50页 |
3.1.1 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的比较 | 第47-49页 |
3.1.2 案例研究方法 | 第49-50页 |
3.2 案例选择 | 第50-57页 |
3.2.1 目标东道国选择 | 第50-51页 |
3.2.2 目标企业选择 | 第51-53页 |
3.2.3 案例企业简要描述 | 第53-57页 |
3.3 数据收集 | 第57-64页 |
3.3.1 档案数据 | 第57-63页 |
3.3.2 访谈数据 | 第63-64页 |
3.4 数据分析过程 | 第64-95页 |
3.4.1 组织身份审计 | 第65-68页 |
3.4.2 案例内分析 | 第68-90页 |
3.4.3 跨案例分析 | 第90-95页 |
3.5 效度和信度保障 | 第95-98页 |
第4章 外来者劣势的形成机制 | 第98-117页 |
4.1 制度距离与组织身份冲突 | 第98-103页 |
4.2 信息不对称、来源国效应与组织身份模糊 | 第103-106页 |
4.3 组织身份冲突、模糊与组织身份合法性 | 第106-107页 |
4.4 组织身份合法性与外来者劣势 | 第107-109页 |
4.5 外来者劣势的形成机制理论模型及其讨论 | 第109-116页 |
4.5.1 理论模型构建 | 第109-110页 |
4.5.2 制度距离与组织身份冲突 | 第110-111页 |
4.5.3 信息不对称与组织身份模糊 | 第111-112页 |
4.5.4 来源国效应与组织身份模糊 | 第112页 |
4.5.5 组织身份合法性 | 第112-114页 |
4.5.6 外来者劣势 | 第114-11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5章 跨国企业组织身份变革机制 | 第117-159页 |
5.1 组织身份变革的模式及其动态机制 | 第117-134页 |
5.1.1 基于标签的身份变革模式及其动态机制 | 第117-129页 |
5.1.2 基于含义的身份变革模式及其动态机制 | 第129-132页 |
5.1.3 基于突出性的身份变革模式 | 第132-134页 |
5.2 组织身份变革的过程 | 第134-139页 |
5.2.1 序贯过程 | 第135-136页 |
5.2.2 互补过程 | 第136-137页 |
5.2.3 变革时间 | 第137-139页 |
5.3 组织身份变革的结果 | 第139-146页 |
5.3.1 变革前后的身份比较 | 第139-144页 |
5.3.2 组织身份合法性 | 第144-145页 |
5.3.3 竞争优势 | 第145-146页 |
5.4 组织身份变革机制理论模型及其讨论 | 第146-157页 |
5.4.1 理论模型构建 | 第146-147页 |
5.4.2 跨国企业组织身份变革的驱动因素 | 第147-148页 |
5.4.3 基于标签的身份变革 | 第148-151页 |
5.4.4 基于含义的身份变革 | 第151-153页 |
5.4.5 基于突出性的身份变革 | 第153-154页 |
5.4.6 三种身份变革模式的比较 | 第154-155页 |
5.4.7 跨国企业组织身份变革的速度和频率 | 第155-156页 |
5.4.8 组织身份变革、组织身份合法性及竞争优势 | 第156-15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57-159页 |
第6章 跨国企业组织身份意义给赋机制 | 第159-196页 |
6.1 组织身份意义给赋的具体机制 | 第159-176页 |
6.1.1 “话语”机制 | 第159-167页 |
6.1.2 “行为”机制 | 第167-172页 |
6.1.3 “信号显示”机制 | 第172-176页 |
6.2 组织身份意义给赋的过程 | 第176-181页 |
6.2.1 厚化过程 | 第176-177页 |
6.2.2 互补过程 | 第177-179页 |
6.2.3 “厚化—互补”组合过程 | 第179-181页 |
6.3 组织身份意义给赋的结果 | 第181-185页 |
6.3.1 组织身份意义建构与意义重建 | 第181-183页 |
6.3.2 克服外来者劣势 | 第183-185页 |
6.4 组织身份意义给赋机制理论模型及其讨论 | 第185-194页 |
6.4.1 理论模型构建 | 第185-186页 |
6.4.2 “话语”机制 | 第186-188页 |
6.4.3 “行为”机制 | 第188-189页 |
6.4.4 “信号显示”机制 | 第189-190页 |
6.4.5 意义给赋的“话语—行为—信号”三支柱模型 | 第190-191页 |
6.4.6 意义给赋的“厚化—互补”组合过程 | 第191-194页 |
6.4.7 组织身份意义给赋与外来者劣势 | 第19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94-196页 |
第7章 克服外来者劣势的动态机制理论模型及其讨论 | 第196-206页 |
7.1 克服外来者劣势的动态机制理论模型 | 第196-199页 |
7.1.1 动态机制理论模型 | 第196-198页 |
7.1.2 认知与行为视角 | 第198-199页 |
7.2 组织身份视角与其他理论视角的比较 | 第199-203页 |
7.2.1 与制度理论视角的比较 | 第200-201页 |
7.2.2 与信息不对称视角的比较 | 第201-202页 |
7.2.3 与社会网络视角的比较 | 第202-203页 |
7.3 理论边界 | 第203-206页 |
7.3.1 理论适用范围 | 第203-204页 |
7.3.2 跨国情境与国内情境的比较 | 第204-206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06-214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206-207页 |
8.2 创新点 | 第207-208页 |
8.3 管理启示 | 第208-212页 |
8.3.1 组织身份变革的管理启示 | 第209-211页 |
8.3.2 组织身份意义给赋的管理启示 | 第211-212页 |
8.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212-214页 |
8.4.1 研究局限 | 第212-213页 |
8.4.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213-214页 |
参考文献 | 第214-230页 |
附录 | 第230-255页 |
附录A: 组织身份审计结果 | 第230-241页 |
附录B: 开放性编码形成的概念和副范畴 | 第241-251页 |
附录C: 案例企业组织身份变革机制图示 | 第251-255页 |
致谢 | 第255-2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情况 | 第256-257页 |
作者简介 | 第2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