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供销管理论文

考虑质量偏好和社会责任的服务供应链质量控制策略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4-28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6页
        1.1.1 服务供应链的兴起和发展第14-15页
        1.1.2 服务供应链质量问题研究备受关注第15页
        1.1.3 服务供应链考虑质量偏好和社会责任等行为因素的研究受到重视第15-16页
    1.2 问题的提出第16-19页
        1.2.1 考虑质量偏好的服务供应链质量控制策略第16-17页
        1.2.2 考虑质量偏好和质量改进的服务供应链质量控制策略第17页
        1.2.3 考虑质量改进和社会责任的服务供应链质量控制策略第17-18页
        1.2.4 考虑质量偏好、质量改进和社会责任的服务供应链质量控制策略第18-19页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19-21页
        1.3.1 研究目的第19-20页
        1.3.2 研究意义第20-21页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1-24页
        1.4.1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4.2 研究思路第22-23页
        1.4.3 研究方法第23-24页
    1.5 本文章节安排第24-26页
    1.6 本文创新性工作说明第26-27页
    1.7 本文符号及用语说明第27-28页
第2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第28-50页
    2.1 文献检索情况概述第28-32页
        2.1.1 文献检索范围分析第28-29页
        2.1.2 相关文献检索情况第29-30页
        2.1.3 学术趋势分析第30-32页
    2.2 关于服务供应链的研究第32-40页
        2.2.1 服务供应链研究的问题第33-37页
        2.2.2 服务供应链研究的方法第37-40页
    2.3 关于服务供应链服务质量的研究第40-43页
        2.3.1 服务质量的实证研究第40-41页
        2.3.2 服务质量的建模及相关研究第41-43页
    2.4 关于服务供应链行为因素的研究第43-47页
        2.4.1 个体层次上行为因素的研究第44-45页
        2.4.2 群体和组织层次上行为因素的研究第45-47页
    2.5 已有研究成果的贡献与不足第47-49页
        2.5.1 已有研究成果主要贡献第47-48页
        2.5.2 已有研究成果不足之处第48-49页
        2.5.3 已有相关研究对本文的启示第49页
    2.6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3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第50-62页
    3.1 服务供应链第50-53页
        3.1.1 服务供应链的含义第50-52页
        3.1.2 服务供应链的结构第52-53页
    3.2 服务供应链质量管理第53-56页
        3.2.1 服务供应链质量的内涵与特性第54-55页
        3.2.2 服务供应链质量控制的含义与内容第55-56页
    3.3 服务供应链的行为因素第56-58页
        3.3.1 质量偏好第56-57页
        3.3.2 社会责任第57-58页
    3.4 博弈方法第58-61页
        3.4.1 斯坦科尔博格博弈第58-59页
        3.4.2 量子博弈第59-61页
    3.5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4章 考虑质量偏好的服务供应链质量控制策略第62-84页
    4.1 考虑质量偏好的服务供应链质量控制建模与决策第62-67页
        4.1.1 问题假设和基本模型第62-64页
        4.1.2 模型构建及求解第64-67页
    4.2 基于量子博弈考虑质量偏好服务供应链质量控制建模与决策第67-71页
        4.2.1 量子化模型第67页
        4.2.2 量子化模型构建及求解第67-71页
    4.3 不同情形下质量控制策略对比分析第71-83页
        4.3.1 服务集成商最优质量努力程度对比分析及数值仿真第71-73页
        4.3.2 服务集成商最优效用对比分析及数值仿真第73-77页
        4.3.3 服务提供商最优质量努力程度对比分析及数值仿真第77-79页
        4.3.4 服务提供商最优效用对比分析及数值仿真第79-83页
    4.4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5章 考虑质量偏好和质量改进的服务供应链质量控制策略第84-99页
    5.1 问题描述和基本假设第84-86页
    5.2 单阶段情形下考虑质量偏好和质量改进的服务供应链质量控制策略第86-89页
        5.2.1 单阶段竞争情形第86-88页
        5.2.2 单阶段合作情形第88-89页
    5.3 两阶段情形下考虑质量偏好和质量改进的服务供应链质量控制策略第89-94页
        5.3.1 两阶段竞争情形第89-92页
        5.3.2 两阶段合作情形第92-94页
    5.4 单阶段与两阶段质量控制策略对比分析第94-98页
        5.4.1 最优质量改进程度比较第94-95页
        5.4.2 最优服务质量缺陷承诺比较第95页
        5.4.3 最优服务价格比较第95-96页
        5.4.4 最优服务供应链效用比较第96-98页
    5.5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第6章 考虑质量改进和社会责任的服务供应链质量控制策略第99-133页
    6.1 考虑双边质量改进的服务供应链质量控制建模与决策第99-118页
        6.1.1 问题描述与符号说明第99-100页
        6.1.2 考虑双边质量改进的服务供应链质量控制模型的构建第100页
        6.1.3 考虑双边质量改进的服务供应链质量控制模型的纳什均衡解第100-104页
        6.1.4 考虑双边质量改进的服务供应链最优质量控制策略第104-107页
        6.1.5 数值仿真第107-118页
    6.2 考虑质量改进和社会责任的服务供应链质量控制建模与决策第118-131页
        6.2.1 问题描述与符号说明第118页
        6.2.2 考虑质量改进和社会责任的服务供应链质量控制模型的构建第118-119页
        6.2.3 考虑质量改进和社会责任的服务供应链质量控制模型的纳什均衡解第119-121页
        6.2.4 考虑质量改进和社会责任的服务供应链最优质量控制策略第121-124页
        6.2.5 数值仿真第124-131页
    6.3 本章小结第131-133页
第7章 考虑质量偏好、质量改进和社会责任的服务供应链质量控制策略第133-166页
    7.1 考虑双提供商的问题描述和基本模型第133-136页
    7.2 提供商主导情形下服务供应链质量控制建模与决策第136-141页
        7.2.1 服务提供商分散决策模型的构建、求解及分析(SDD)第136-138页
        7.2.2 服务提供商集中决策模型的构建、求解及分析(SCD)第138-139页
        7.2.3 服务提供商序贯决策模型的构建、求解及分析(SSD)第139-141页
    7.3 集成商主导情形下服务供应链质量控制建模与决策第141-151页
        7.3.1 服务提供商分散决策模型的构建、求解及分析(IDD)第142-143页
        7.3.2 服务提供商集中决策模型的构建、求解及分析(ICD)第143-147页
        7.3.3 服务提供商序贯决策模型的构建、求解及分析(ISD)第147-151页
    7.4 服务供应链集中和分散情形下质量控制建模与决策第151-159页
        7.4.1 服务供应链成员集中决策模型的构建、求解及分析(CD)第151-155页
        7.4.2 服务供应链成员分散决策模型的构建、求解及分析(DD)第155-159页
    7.5 数值仿真与分析第159-164页
        7.5.1 八种情形下质量改进分析第159-160页
        7.5.2 八种情形下服务价格分析第160-161页
        7.5.3 八种情形下社会责任分析第161-162页
        7.5.4 八种情形下效用分析第162-164页
    7.6 本章小结第164-166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166-170页
    8.1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结论第166-167页
    8.2 本文的主要贡献第167-168页
    8.3 未来研究展望第168-170页
参考文献第170-187页
致谢第187-18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88-19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情况第190-191页
作者简介第191页

论文共1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外来者劣势的克服机制:组织身份变革与意义给赋--基于中国跨国企业的探索性多案例研究
下一篇:消费者偏好背景下买方抗衡势力形成机理及其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