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0-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12-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2.1 产业创新合作网络概述 | 第13-16页 |
2.1.1 合作网络研究的起源 | 第13-14页 |
2.1.2 产业创新合作网络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2.1.3 汽车产业创新合作网络 | 第15-16页 |
2.2 创新合作网络背景下的创新产出问题 | 第16-17页 |
2.2.1 创新合作网络背景下的创新机理 | 第16页 |
2.2.2 合作网络结构对创新产出的影响 | 第16-17页 |
2.3 创新与经济增长 | 第17-18页 |
2.4 小结 | 第18-19页 |
3 相关理论及创新网络化影响机理 | 第19-24页 |
3.1 创新合作网络化促进创新成果的涌现 | 第19-20页 |
3.2 创新行为网络化促进经济增长 | 第20-21页 |
3.3 创新网络化促进创新能力提高及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 第21-24页 |
3.3.1 创新网络化促进创新能力提高的驱动力 | 第21-22页 |
3.3.2 创新网络化促进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 第22-24页 |
4 重庆汽车产业创新合作网络结构及创新机制 | 第24-30页 |
4.1 重庆汽车产业创新合作网络演变特征 | 第24-28页 |
4.1.1 样本创新网络概况 | 第24-25页 |
4.1.2 样本网络结构演化特征及促进产业发展机制 | 第25-28页 |
4.2 局部网络的分析 | 第28-30页 |
5 产业创新合作网络结构和创新产出的实证研究 | 第30-39页 |
5.1 研究假设 | 第30-31页 |
5.2 变量设计及数据来源 | 第31-35页 |
5.2.1 变量设计 | 第31-33页 |
5.2.2 数据收集及整理 | 第33-35页 |
5.3 变量描述性统计 | 第35页 |
5.4 实证模型设定及检验 | 第35-37页 |
5.4.1 随机效应模型设定 | 第36页 |
5.4.2 实证模型设定 | 第36-37页 |
5.5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37-39页 |
6 产业创新合作网络结构和产业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 第39-50页 |
6.1 研究假设 | 第39-40页 |
6.2 变量设计及数据来源 | 第40页 |
6.3 变量统计性描述 | 第40-41页 |
6.4 实证模型设定及检验 | 第41-42页 |
6.5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42-50页 |
6.5.1 网络结构(APL)对汽车产业增长实证分析 | 第42-44页 |
6.5.2 网络化创新驱动经济增长路径实证分析 | 第44-50页 |
7 研究结论及建议 | 第50-55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0-51页 |
7.2 推动产业创新合作的网络化 | 第51-55页 |
7.2.1 采取财税金融政策,推动产业创新合作的网络化 | 第51-52页 |
7.2.2 加强人才信息交流,缩短网络平均路径长度 | 第52-53页 |
7.2.3 促进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培育创新网络化环境 | 第53页 |
7.2.4 科技资源配置网络化,改变要素驱动模式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附录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