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14-34页 |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4-2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4-18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8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20-29页 |
(一)文献概况 | 第20-28页 |
(二)文献述评 | 第28-29页 |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 第29-31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二)研究的内容框架 | 第30-31页 |
四、创新与展望 | 第31-34页 |
(一)创新点 | 第31-33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33-34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34-50页 |
一、基本概念 | 第34-36页 |
(一)人力资本 | 第34-35页 |
(二)人力资源 | 第35-36页 |
二、人力资本理论 | 第36-43页 |
(一)早期的人力资本理论 | 第36-38页 |
(二)现代的人力资本理论 | 第38-39页 |
(三)当代的人力资本理论 | 第39-40页 |
(四)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 第40-41页 |
(五)国内的人力资本研究 | 第41-43页 |
三、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第43-44页 |
(一)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进程 | 第43页 |
(二)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概状 | 第43-44页 |
四、文化资本理论 | 第44-48页 |
五、分析与评价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二章 人力资源开发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之关系 | 第50-66页 |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成绩 | 第50-53页 |
(一)基础设施与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 第51-52页 |
(二)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 第52页 |
(三)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初见成效 | 第52-53页 |
(四)特色村寨建设模式逐渐形成 | 第53页 |
二、人力资源开发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的作用 | 第53-57页 |
(一)有利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脱贫致富 | 第53-54页 |
(二)有利于人口数量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本优势 | 第54-55页 |
(三)有利于村寨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 第55页 |
(四)人力资源开发是特色村寨建设的核心动力 | 第55-57页 |
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意义 | 第57-64页 |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目标的内在要求 | 第57-58页 |
(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58页 |
(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各利益相关者的基本要求 | 第58-60页 |
(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殊性 | 第60-64页 |
小结 | 第64-66页 |
第三章 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概况和问题分析:基于利川市五个村寨的调查 | 第66-105页 |
一、利川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概况 | 第66-74页 |
(一)利川市概况 | 第66-67页 |
(二)利川市五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概况 | 第67-74页 |
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概况 | 第74-82页 |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存量状况 | 第74-77页 |
(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 第77-82页 |
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所存在的问题 | 第82-100页 |
(一)人力资源开发能力薄弱 | 第82-86页 |
(二)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意识不强 | 第86-91页 |
(三)特色村寨人口大量外流 | 第91-93页 |
(四)特色村寨各类人才匮乏 | 第93-100页 |
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100-103页 |
(一)各级政府统筹力度不够 | 第101-102页 |
(二)特色村寨人才培训经费不足 | 第102页 |
(三)特色村寨人才培训资源整合不力 | 第102-103页 |
(四)高等教育专业滞后于特色村寨建设 | 第103页 |
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四章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模式构想 | 第105-136页 |
一、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的原则 | 第105-107页 |
(一)客观性原则 | 第105-106页 |
(二)前瞻性原则 | 第106页 |
(三)动态性规律 | 第106-107页 |
(四)适度性规律 | 第107页 |
(五)层次性原则 | 第107页 |
二、特色村寨人力资源“文化+”开发构想 | 第107-119页 |
(一)“文化+支柱产业” | 第109-112页 |
(二)“文化+特色旅游” | 第112-113页 |
(三)“文化+民居建筑” | 第113-114页 |
(四)“文化+地方医药” | 第114-116页 |
(五)“文化+现代科技” | 第116-117页 |
(六)“文化+内部要素” | 第117-119页 |
三、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模式的内涵 | 第119-126页 |
(一)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模式的含义 | 第119-122页 |
(二)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模式的基本要求 | 第122-126页 |
四、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模式构建意义 | 第126-134页 |
(一)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模式的构建目标 | 第126-128页 |
(二)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模式实施的意义 | 第128-130页 |
(三)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模式的现实困境 | 第130-134页 |
小结 | 第134-136页 |
第五章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 | 第136-160页 |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的理念认知 | 第138-146页 |
(一)充分认识人力资源战略地位 | 第138-140页 |
(二)优化人力资源开发生态环境 | 第140-142页 |
(三)确立人力资源开发重点目标 | 第142-146页 |
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的培育对策 | 第146-152页 |
(一)加强人力资源基础性开发 | 第146-150页 |
(二)加强职业教育的规范化发展 | 第150-151页 |
(三)加强各类教育主体的统筹协调 | 第151-152页 |
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的规划统筹 | 第152-157页 |
(一)完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 第152-153页 |
(二)完善人力资源开发政策 | 第153-154页 |
(三)完善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机制 | 第154-155页 |
(四)完善人力资源统筹运行机制 | 第155-157页 |
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的保障措施 | 第157-159页 |
(一)完善政策和法律 | 第157页 |
(二)建设人力资源信息库 | 第157-158页 |
(三)完善考评机制 | 第158页 |
(四)优化监督机制 | 第158-159页 |
小结 | 第159-160页 |
第六章 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模式的个案分析 | 第160-220页 |
一、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支柱产业”模式的个案研究:以新河村为例 | 第160-186页 |
(一)新河村的基本情况 | 第160-173页 |
(二)新河村的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 第173-180页 |
(三) 新河村的人力资源“文化+支柱产业”开发对策 | 第180-186页 |
二、人力资源开发“文化+特色旅游”模式的应用研究:以张高寨为例 | 第186-201页 |
(一)张高寨的基本情况 | 第186-194页 |
(二)张高寨的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 第194-197页 |
(三)张高寨的人力资源开发“文化+特色旅游”对策研究 | 第197-201页 |
三、“文化+内部要素”模式实证研究:以利川灯歌传承人为例 | 第201-217页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概述 | 第202-205页 |
(二)利川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遗产传承人的现状及反思 | 第205-214页 |
(三)非遗传承人人力资源“文化+内部要素”开发 | 第214-217页 |
小结 | 第217-220页 |
结论 | 第220-226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220-225页 |
二、展望 | 第225-2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26-23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35-236页 |
致谢 | 第2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