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微课之“味” | 第11-3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17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1.研究目的 | 第17页 |
2.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19-22页 |
1.微课 | 第19页 |
2.微课与其他相似概念的区分 | 第19-21页 |
3.思想品德课 | 第21-22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22-28页 |
1.微课的特征 | 第22-23页 |
2.关于微课概念的研究 | 第23页 |
3.关于微课制作的研究 | 第23-24页 |
4.关于运用微课教学的优势的研究 | 第24-25页 |
5.关于微课运用中出现问题的研究 | 第25-26页 |
6.微课教学促进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对策研究 | 第26-28页 |
7.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第28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8-32页 |
1.叙事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2.叙事研究中的资料收集 | 第30-31页 |
3.研究中的角色定位 | 第31页 |
4.研究中的伦理道德处理 | 第31-32页 |
(六)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32-34页 |
1.研究思路 | 第32页 |
2.研究框架 | 第32-34页 |
二、微课之“为” | 第34-51页 |
(一)刘英老师运用微课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未雨绸缪 | 第34-37页 |
1.课堂实录 | 第34-36页 |
2.效果分析 | 第36-37页 |
(二)刘英老师运用微课进行课堂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 第37-42页 |
1.课堂实录 | 第37-39页 |
2.效果分析 | 第39-42页 |
(三)刘英老师运用微课进行新课讲授——不拘一格显功夫 | 第42-48页 |
1.课堂实录 | 第42-44页 |
2.效果分析 | 第44-48页 |
(四)刘英老师运用微课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温故而知新 | 第48-51页 |
1.课堂实录 | 第48-49页 |
2.效果分析 | 第49-51页 |
三、微课之“危” | 第51-57页 |
(一)教师对微课的认识不够深刻 | 第51-52页 |
(二)教师运用微课的教学能力有待于提高 | 第52-53页 |
(三)教师设计和制作微课视频的能力有待于提高 | 第53页 |
(四)微课教学资源不足,质量不高 | 第53-54页 |
(五)微课知识点分散,没有形成“微课程”系统体系 | 第54-55页 |
(六)缺乏健全的微课网络平台 | 第55页 |
(七)微课发展缺乏支持 | 第55-57页 |
四、微课之“卫” | 第57-67页 |
(一)坚定教师运用微课的教育信念 | 第57-59页 |
(二)提高教师运用微课进行教学的教学能力 | 第59-60页 |
1.合理运用微课,科学安排各教学环节时间 | 第59页 |
2.树立教师威信,有效管理课堂秩序 | 第59-60页 |
(三)提高教师设计和制作微课的能力 | 第60-61页 |
1.夯实理论基础,熟练制作技术 | 第60-61页 |
2.教师多积累丰富的制作微课的情境材料 | 第61页 |
(四)建立健全微课资源网络平台 | 第61-64页 |
1.增加微课网络平台,完善网站管理 | 第62页 |
2.建立完善的微课微信公众号 | 第62-64页 |
3.政府加大对微课的投资和支持力度 | 第64页 |
(五)微课网站遵循开发原则,促进微课发展 | 第64-65页 |
1.遵循开放性原则 | 第64-65页 |
2.遵循互动性原则 | 第65页 |
3.遵循挑战性原则 | 第65页 |
(六)提高微课质量,形成微课程体系 | 第65-66页 |
1.提高微课资源质量 | 第65-66页 |
2.形成“微课程”系统体系 | 第66页 |
(七)营造微课教学良好的学习氛围 | 第66-67页 |
1.学校提高对微课教学的重视 | 第66页 |
2.建设班级“微课角”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一)著作类 | 第67页 |
(二)期刊类 | 第67-70页 |
(三)学位论文类 | 第70-73页 |
附录一:学生关于思想品德课微课教学的访谈提纲 | 第73-74页 |
附录二:教师关于思想品德课微课教学的访谈提纲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