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论文整体思路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3.2 创新点 | 第16-17页 |
1.4 论文框架结构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交通网络系统分析 | 第19-34页 |
2.1 道路通行能力 | 第19-25页 |
2.1.1 路段的通行能力 | 第19-23页 |
2.1.2 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 第23-25页 |
2.2 交通阻抗分析 | 第25-32页 |
2.2.1 路段路阻函数 | 第25-27页 |
2.2.2 交叉口路阻函数 | 第27-32页 |
2.3 城市道路可靠度计算方法 | 第32-33页 |
2.3.1 传统模拟算法 | 第32页 |
2.3.2 解析算法 | 第32-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交通事故对路径单元通行能力的影响性分析 | 第34-46页 |
3.1 交通事故概述 | 第34-36页 |
3.1.1 交通事故的定义 | 第34页 |
3.1.2 交通事故的特征 | 第34-35页 |
3.1.3 交通事故的计算指标 | 第35-36页 |
3.2 交通事故发生概率的标定 | 第36-43页 |
3.2.1 影响交通事故各因素值的标定 | 第36-37页 |
3.2.2 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 | 第37-39页 |
3.2.3 发生交通事故等级的条件概率 | 第39-43页 |
3.3 交通事故对路径单元通行能力的影响 | 第43-45页 |
3.3.1 交通等级事故对路径单元通行能力的影响程度 | 第43-44页 |
3.3.2 交通事故对路径各单元实际通行能力影响程度的量化 | 第44-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可靠性分析 | 第46-55页 |
4.1 可靠性研究的典型传统模型 | 第46-49页 |
4.1.1 串联模型 | 第46页 |
4.1.2 并联模型 | 第46-47页 |
4.1.3 复合的串并联系统或并串联系统模型 | 第47-48页 |
4.1.4 节点模型 | 第48-49页 |
4.2 相关性分析 | 第49-50页 |
4.2.1 相关参数的选取 | 第49-50页 |
4.2.2 相关性分析 | 第50页 |
4.3 数据的选取的依据 | 第50-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路径各单元行程时间可靠度分析 | 第55-63页 |
5.1 模型建立的假设条件 | 第55-57页 |
5.1.1 路段行程时间可靠度模型建立的假设条件 | 第55页 |
5.1.2 交叉口行程时间可靠度模型建立的假设条件 | 第55-57页 |
5.2 路径各单元行程时间可靠度分析 | 第57-61页 |
5.2.1 路段行程时间可靠度模型的分析 | 第57-58页 |
5.2.2 交叉口行程时间可靠度模型的分析 | 第58-61页 |
5.3 组成路径各单元的行程时间可靠度模型计算 | 第61-62页 |
5.3.1 路段行程时间可靠度模型的计算 | 第61页 |
5.3.2 交叉口行程时间可靠度模型的计算 | 第61-6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路径行程时间可靠度分析 | 第63-89页 |
6.1 路径行程时间可靠度计算 | 第63-64页 |
6.1.1 独立模型下路径行程时间的可靠度 | 第63-64页 |
6.1.2 非独立模型下路径行程时间的可靠度 | 第64页 |
6.2 实例验证 | 第64-88页 |
6.2.1 路径的选取 | 第64-66页 |
6.2.2 方案的比选 | 第66-86页 |
6.2.3 结果分析 | 第86-88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7.1 结论 | 第89-90页 |
7.2 展望 | 第90-91页 |
附录 | 第9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