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温差与重载条件下路面评价与病害处治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项目概况及路况调查 | 第15-37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5-16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5页 |
2.1.2 工程概况 | 第15-16页 |
2.2 大温差与重载交通调查分析 | 第16-20页 |
2.2.1 大温差气候调查与分析 | 第16-17页 |
2.2.2 重载交通调查与分析 | 第17-20页 |
2.3 路况数据调查与收集 | 第20-27页 |
2.3.1 路况检测设备 | 第21-23页 |
2.3.2 路面损坏状况调查 | 第23-24页 |
2.3.3 路面行驶质量调查 | 第24-25页 |
2.3.4 路面车辙深度调查 | 第25页 |
2.3.5 路面抗滑性能调查 | 第25-26页 |
2.3.6 路面结构强度调查 | 第26-27页 |
2.4 检测结果 | 第27-33页 |
2.4.1 评定标准 | 第27页 |
2.4.2 路面破损状况 | 第27-28页 |
2.4.3 路面行驶质量 | 第28-29页 |
2.4.4 路面车辙深度 | 第29-30页 |
2.4.5 路面抗滑性能 | 第30-31页 |
2.4.6 路面结构强度 | 第31-33页 |
2.5 路面典型病害调查与分析 | 第33-35页 |
2.5.1 裂缝产生原因调查与分析 | 第33-35页 |
2.5.2 车辙产生原因调查与分析 | 第35页 |
2.5.3 桥头跳车产生原因调查与分析 | 第3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基于层次变权法的模糊评价模型 | 第37-51页 |
3.1 基于层次分析法路面使用性能评价体系 | 第37-40页 |
3.1.1 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37-38页 |
3.1.2 层次分析法原理及步骤 | 第38-40页 |
3.2 变权法 | 第40-44页 |
3.2.1 变权原理 | 第40-41页 |
3.2.2 构建局部变权函数 | 第41-42页 |
3.2.3 变权函数的确定 | 第42-44页 |
3.3 模糊综合评价 | 第44-49页 |
3.3.1 模糊综合评价原理及步骤 | 第45-46页 |
3.3.2 路面使用性能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46-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模型在路面使用性能评价应用 | 第51-65页 |
4.1 基础检测数据 | 第51页 |
4.2 大温差与重载条件对评价指标影响 | 第51-52页 |
4.3 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 | 第52-56页 |
4.4 模糊综合评价 | 第56-57页 |
4.5 大温差与重载条件下路面评价 | 第57-6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2-65页 |
第五章 沥青路面病害处治研究 | 第65-71页 |
5.1 概述 | 第65页 |
5.2 病害处治方案 | 第65-69页 |
5.2.1 病害处治材料 | 第65-67页 |
5.2.2 病害治理设计 | 第67页 |
5.2.3 路面罩面设计 | 第67-68页 |
5.2.4 罩面层结构方案 | 第68-69页 |
5.3 病害处治后运营评价 | 第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1-73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 第71-72页 |
6.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