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教学法与教学组织论文

课堂观察工具发展进路探析--基于中美两国的比较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绪论第11-23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11-13页
        1. 课堂观察:常态化、制度化的教研活动第11-12页
        2. 课堂观察工具:课堂观察走向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的标志第12页
        3. 比较研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第12-13页
    (二) 文献综述第13-19页
        1. 国外相关研究第13-15页
        2. 国内相关研究第15-19页
    (三) 研究意义第19-20页
        1. 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评价的规范化第19-20页
        2. 有利于促进教育评价的改革第20页
        3. 有利于丰富教育理论研究第20页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0-23页
        1. 研究问题第20页
        2. 研究思路第20-21页
        3. 研究方法第21-23页
一、课堂观察工具概述第23-32页
    (一) 课堂观察溯源第23-25页
        1. 课堂观察目的的演变第23-24页
        2. 课堂观察指导方法的发展第24-25页
        3. 课堂观察应用技术的发展第25页
    (二) 课堂观察工具的发展与演变第25-28页
        1. 课堂观察工具形式的演变第25-27页
        2. 课堂观察工具内容的演变第27-28页
    (三) 课堂观察工具的界定第28-29页
    (四) 课堂观察工具的分类第29-32页
        1. 不同学科学段第29-30页
        2. 不同观察视角第30-31页
        3. 不同开发取向第31页
        4. 不同方法技术第31-32页
二、中美经典课堂观察工具比较第32-50页
    (一) 中美课堂观察工具之研发过程比较第33-38页
        1. LICC的研发过程第33-34页
        2. CLASS的研发过程第34-36页
        3. 比较与反思第36-38页
    (二) 中美课堂观察工具之结构组成比较第38-47页
        1. LICC的结构组成第38-40页
        2. CLASS的结构组成第40-46页
        3. 比较与反思第46-47页
    (三) 中美课堂观察工具之实践应用比较第47-50页
        1. LICC的实践应用第47-48页
        2. CLASS的实践应用第48-49页
        3. 比较与反思第49-50页
三、中美课堂观察工具发展差距之缘由追问第50-62页
    (一) 他山之石:美国课堂观察工具发展的背景探析第50-58页
        1. 内在驱动第50-52页
        2. 外部助力第52-58页
    (二) 吾执之玉:我国课堂观察工具发展的现实反思第58-62页
        1. 内在缺陷第58-60页
        2. 外部制约第60-62页
四、我国课堂观察工具的未来走向第62-72页
    (一) 体系科学:系统的研发程序第63-65页
        1. 注重质量评估第63-64页
        2. 加强理论建设第64-65页
    (二) 形式规范:完善的结构组成第65-67页
        1. 构建标准化系统第65-66页
        2. 注重观察者指导第66-67页
    (三) 实践多元:宽泛的应用范围第67-72页
        1. 扩大工具价值取向第67-68页
        2. 援引多元方法技术第68-72页
五、结语第72-75页
    (一) 研究结论第72-73页
        1. 美国课堂观察工具发展的经验之谈第72页
        2. 我国课堂观察工具发展的困境之思第72-73页
        3. 我国课堂观察工具未来的发展之道第73页
    (二) 研究的创新、不足及未来展望第73-75页
        1. 本研究的创新第73-74页
        2. 本研究的不足第74页
        3. 未来研究展望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0-81页
后记第81-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初级中学内部冲突研究--基于H学校的调查研究
下一篇:走向融合的音乐审美教育--论雷默音乐教育哲学与我国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