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均衡视野下学区制改革的价值取向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24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三、核心概念 | 第11-12页 |
(一) 学区 | 第11页 |
(二) 学区制 | 第11-12页 |
(三) 教育均衡 | 第12页 |
(四) 教育公平 | 第12页 |
四、研究综述 | 第12-22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三) 对现有研究的简要评析 | 第21-22页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2-24页 |
(一)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2页 |
(二) 研究方法与过程 | 第22-24页 |
第一章 资源共享下的学区制改革:差距合作 | 第24-55页 |
一、推行学区制的缘由及背景 | 第24-26页 |
(一) 推行学区制的缘由 | 第24-25页 |
(二) 学区制政策的提出背景及过程 | 第25-26页 |
二、学区制改革的价值追求 | 第26-28页 |
(一) 差距合作 | 第27-28页 |
(二) 绝对性公平 | 第28页 |
三、以“差距合作”为导向的学区制改革的实践模式 | 第28-45页 |
(一) 捆绑模式 | 第29-34页 |
(二) 托管模式 | 第34-37页 |
(三) 拓展模式 | 第37-42页 |
(四) 网络模式 | 第42-45页 |
(五) 小结 | 第45页 |
四、“差距合作”导向下的学区制改革的困境 | 第45-52页 |
(一) 教育资源的“再生” | 第45-48页 |
(二) 文化基质的“异化” | 第48-50页 |
(三) 管评机制的“缺位” | 第50-52页 |
五、学区制改革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52-55页 |
(一) “条块分割”等级式教育管理模式的固化 | 第52-53页 |
(二) 学区制政策本身存在问题 | 第53页 |
(三) 教育利益链条的权益纷争 | 第53-54页 |
(四) 教育评价体系的偏颇 | 第54-55页 |
第二章 优质均衡:兜底基础上的差异性均衡 | 第55-63页 |
一、优质均衡提出的背景 | 第55-57页 |
(一) “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发展诉求 | 第55-56页 |
(二) 优质均衡提出的过程 | 第56-57页 |
二、优质均衡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 第57-59页 |
(一) 优质均衡的内涵 | 第57页 |
(二) 优质均衡的理论基础 | 第57-59页 |
三、优质均衡的要点 | 第59-61页 |
(一) 保障个体差异基础上的全面发展 | 第59-60页 |
(二) 保障差异均衡基础上的整体均衡 | 第60页 |
(三) 保障兜底教育基础上的适性教育 | 第60-61页 |
四、优质均衡:从“差距合作”到“差异合作” | 第61-63页 |
第三章 优质均衡视野下的学区制发展:差异合作 | 第63-86页 |
一、优质均衡理念下学区制改革的价值追求 | 第63-64页 |
(一) 差异合作 | 第63-64页 |
(二) 差异性公平 | 第64页 |
二、“差异合作”的理论基础 | 第64-67页 |
(一) 适合的教育和差异教学 | 第65-66页 |
(二) 共享的社会和合作学习 | 第66-67页 |
三、基于“差异合作”的学区制发展要点及实践要求 | 第67-72页 |
(一) 基于“差异合作”的学区制发展要点 | 第67-70页 |
(二) 以“差异合作”为导向的学区制实践要求 | 第70-72页 |
四、义务教育学区制发展体系的构建 | 第72-86页 |
(一) 明确发展理念,构筑合力合为的共同愿景 | 第72-73页 |
(二) 贯通实践路径,打造多项联动的学区发展格局 | 第73-84页 |
(三) 凝聚文化力量,勾画外引内发的学区未来蓝图 | 第84-86页 |
结语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