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的现状 | 第13-15页 |
1.4 研究的范围和方法 | 第15-16页 |
1.5 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蔡元培语文教育思想的形成 | 第17-23页 |
2.1 蔡元培的教育背景和语文学科学习背景 | 第17-18页 |
2.1.1 蔡元培的教育经历 | 第17-18页 |
2.1.2 蔡元培进行语文学科教育的背景 | 第18页 |
2.2 蔡元培的语文教育产生的背景 | 第18-23页 |
2.2.1 清末的社会环境 | 第19页 |
2.2.2 清末民国初语文教育思潮 | 第19-21页 |
2.2.3 民国期间语文教育思潮 | 第21-23页 |
第三章 蔡元培语文教育思想内涵 | 第23-37页 |
3.1 蔡元培语文教育思想内容 | 第23-32页 |
3.1.1 废经文,提升国语地位 | 第23-25页 |
3.1.2 重白话,不完全否定文言 | 第25-27页 |
3.1.3 强调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 第27-28页 |
3.1.4 治学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发展 | 第28-30页 |
3.1.5 文理兼修,全面发展 | 第30-31页 |
3.1.6 蔡元培的师生关系论 | 第31-32页 |
3.2 蔡元培与同时期教育学者语文思想对比 | 第32-37页 |
3.2.1 蔡元培与胡适对比 | 第33-34页 |
3.2.2 蔡元培与朱自清对比 | 第34-37页 |
第四章 蔡元培语文教育思想对当代语文教学的启示 | 第37-43页 |
4.1 对语文教学理念的启示 | 第37-38页 |
4.1.1 对语文教学中“德育”、“美育”理念的启示 | 第37-38页 |
4.1.2 对语文教学的终身教育理念的启示 | 第38页 |
4.2 对语文教师的启示 | 第38-39页 |
4.3 对语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启示 | 第39-41页 |
4.3.1 兼容并包 | 第39-40页 |
4.3.2 对语文教学的个性化教学的启示 | 第40页 |
4.3.3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启示 | 第40页 |
4.3.4 反对填鸭式教育 | 第40-41页 |
4.4 对于语文学科建设的启示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附录A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