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15页 |
1.5 主要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赵谦翔的教育经历和著述 | 第16-19页 |
2.1 赵谦翔其人 | 第16页 |
2.2 赵谦翔的教育经历 | 第16-17页 |
2.3 赵谦翔的著述 | 第17-19页 |
2.3.1 赵谦翔的专著及教材 | 第17页 |
2.3.2 赵谦翔的期刊论文 | 第17-19页 |
第三章 赵谦翔“绿色语文”教育观 | 第19-34页 |
3.1 “绿色语文”的内涵 | 第19-22页 |
3.1.1 让语文回归审美 | 第19-20页 |
3.1.2 让语文汲取国粹 | 第20-21页 |
3.1.3 让语文走进心灵 | 第21-22页 |
3.2 “绿色”诗歌鉴赏 | 第22-25页 |
3.2.1 “口诵心惟,投入诗境” | 第22-23页 |
3.2.2 “咬文嚼字,跳出诗境” | 第23页 |
3.2.3 “赏诗功夫在诗外” | 第23-24页 |
3.2.4 “绿色”诗歌教学案例及分析 | 第24-25页 |
3.3 “绿色”文言文教学 | 第25-29页 |
3.3.1 什么是“绿色”文言文教学 | 第25页 |
3.3.2 “熟读”之点拨 | 第25-26页 |
3.3.3 “精思”之点拨 | 第26-27页 |
3.3.4 “绿色”文言文教学案例及分析 | 第27-29页 |
3.4 “绿色”作文 | 第29-34页 |
3.4.1 以人为本 | 第30页 |
3.4.2 以活为源 | 第30-31页 |
3.4.3 以真为纲 | 第31-32页 |
3.4.4 “绿色”作文教学案例及分析 | 第32-34页 |
第四章 赵谦翔“绿色语文”教育观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 第34-44页 |
4.1 诗歌教学方面 | 第34-37页 |
4.1.1 感知“趣”,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 | 第34-35页 |
4.1.2 感悟“炼”,有利于品味语言艺术 | 第35-36页 |
4.1.3 赏诗功夫在诗外,有利于推进审美教学 | 第36-37页 |
4.2 文言文教学方面 | 第37-39页 |
4.2.1 “熟读”,有助于体悟文言 | 第37-38页 |
4.2.2 “精思”,有助于提高现代文言文教学意识 | 第38-39页 |
4.3 写作教学方面 | 第39-44页 |
4.3.1 以人为本,解决学生作文的做人问题 | 第39-41页 |
4.3.2 以活为源,解决学生作文的内容问题 | 第41-42页 |
4.3.3 以真为纲,解决学生作文的虚情问题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