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1.1.1 国际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工作场所学习问题备受人们关注 | 第9-10页 |
1.1.2 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借鉴国际工作场所学习理论 | 第10页 |
1.1.3 史蒂芬比利特工作场所学习思想的独特的国际地位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的相关研究 | 第14-18页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1.4.1 工作 | 第18页 |
1.4.2 工作场所 | 第18-19页 |
1.4.3 工作场所学习 | 第19-20页 |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20-21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5.2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1.6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21页 |
1.6.1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第21页 |
1.6.2 研究不足 | 第21页 |
第二章 史蒂芬比利特工作场所学习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第21-29页 |
2.1 史蒂芬比利特开展工作场所学习所处的历史背景 | 第21-23页 |
2.1.1 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 | 第21-22页 |
2.1.2 国际教育发展的背景 | 第22页 |
2.1.3 澳大利亚社会及教育背景 | 第22-23页 |
2.2 史蒂芬比利特个人教育背景和职业履历 | 第23-25页 |
2.3 史蒂芬比利特工作场所学习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 第25-28页 |
2.3.1 建构主义学习观 | 第25页 |
2.3.2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 | 第25-27页 |
2.3.3 情境学习理论 | 第27-28页 |
2.4 史蒂芬比利特工作场所学习思想形成发展阶段 | 第28-29页 |
2.4.1 潜隐化阶段(1971-1991) | 第28-29页 |
2.4.2 独立化阶段(1992-2000) | 第29页 |
2.4.3 系统化阶段(2001-至今) | 第29页 |
第三章 史蒂芬比利特工作场所学习思想主要架构 | 第29-53页 |
3.1 工作场所学习的几个概念前提 | 第29-30页 |
3.1.1 工作和学习的关系 | 第29-30页 |
3.1.2 学习和发展的关系 | 第30页 |
3.2 工作场所学习的本质 | 第30-32页 |
3.2.1 心理过程的维度 | 第30-31页 |
3.2.2 工作场所知识的共建维度 | 第31-32页 |
3.3 工作场所学习目标 | 第32-35页 |
3.3.1 工作场所学习知识目标 | 第32-34页 |
3.3.2 工作场所学习能力目标 | 第34-35页 |
3.4 工作场所学习实现的两大要素和主要形式 | 第35-45页 |
3.4.1 工作场所学习实现的两大要素 | 第35-37页 |
3.4.2 工作场所学习的主要形式 | 第37-45页 |
3.5 工作场所学习的支持条件 | 第45-48页 |
3.5.1 实践课程 | 第45-47页 |
3.5.2 实践教学法 | 第47页 |
3.5.3 实践认识论 | 第47-48页 |
3.6 工作场所课程思想 | 第48-51页 |
3.7 工作场所学习的组织和管理 | 第51-53页 |
3.7.1 工作场所课程的组织 | 第51-53页 |
3.7.2 指导学习的组织的管理 | 第53页 |
第四章 史蒂芬比利特工作场所学习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 第53-55页 |
4.1 观念方面:认识到工作场所的学习价值 | 第53-54页 |
4.2 制度方面:构建好工作场所的教育制度 | 第54-55页 |
4.3 行为方面:发挥好工作场所的教学行动 | 第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录Ⅰ史蒂芬比利特个人简介和公开发表过的部分出版物 | 第60-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