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信号控制交叉口干道协调技术方法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3-17页 |
1.1 研究意义与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2 论文结构 | 第15-16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7-27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7-19页 |
2.1.1 单点信号控制 | 第17-18页 |
2.1.2 干道协调控制 | 第18-19页 |
2.2 未饱和交通状态下干道协调理论与方法 | 第19-23页 |
2.2.1 模型法 | 第19-21页 |
2.2.2 数解法 | 第21-22页 |
2.2.3 图解法 | 第22-23页 |
2.3 过饱和交通状态下干道协调理论与方法 | 第23-25页 |
2.3.1 DSCA–1 | 第24-25页 |
2.3.2 DSCA–2 | 第25页 |
2.3.3 DSCA–3 | 第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3 未饱和干道协调图解技术方法及原理 | 第27-44页 |
3.1 方法基础 | 第27-33页 |
3.1.1 几何作图原理 | 第27页 |
3.1.2 相位安全间隔 | 第27-31页 |
3.1.3 特征圆与特征点 | 第31-32页 |
3.1.4 绿波带宽储备 | 第32-33页 |
3.2 技术方法 | 第33-38页 |
3.2.1 适用范围 | 第33页 |
3.2.2 技术流程 | 第33-34页 |
3.2.3 正向绿波协调优化 | 第34-35页 |
3.2.4 相位安全间隔设计 | 第35页 |
3.2.5 相位相序优化 | 第35-37页 |
3.2.6 相位差优化 | 第37-38页 |
3.3 技术原理 | 第38-43页 |
3.3.1 基本假设 | 第38-39页 |
3.3.2 相位相序优化 | 第39-41页 |
3.3.3 相位差优化 | 第41-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未饱和干道协调图解技术方法应用 | 第44-63页 |
4.1 算例求解 | 第44-51页 |
4.1.1 算例描述 | 第44-45页 |
4.1.2 作图步骤 | 第45-49页 |
4.1.3 优化结果 | 第49-51页 |
4.2 方法对比 | 第51-53页 |
4.2.1 与经典图解法的异同 | 第51-52页 |
4.2.2 经典图解法求解结果 | 第52-53页 |
4.2.3 优化结果对比 | 第53页 |
4.3 工程案例 | 第53-62页 |
4.3.1 广州市白云大道 | 第54-56页 |
4.3.2 106 国道广州段 | 第56-59页 |
4.3.3 广州市马场路 | 第59-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5 过饱和相邻交叉口协调控制模型技术方法 | 第63-79页 |
5.1 建模基础 | 第63-65页 |
5.1.1 相位差 | 第64页 |
5.1.2 相位与相序 | 第64页 |
5.1.3 周期与绿信比 | 第64-65页 |
5.2 技术方法 | 第65-69页 |
5.2.1 前提假设 | 第65-66页 |
5.2.2 约束条件 | 第66-67页 |
5.2.3 优化模型 | 第67页 |
5.2.4 模型求解 | 第67-68页 |
5.2.5 相序优化 | 第68-69页 |
5.3 技术应用案例 | 第69-74页 |
5.3.1 案例描述 | 第69页 |
5.3.2 案例建模 | 第69-71页 |
5.3.3 案例求解 | 第71-72页 |
5.3.4 相序优化 | 第72-73页 |
5.3.5 假设验证 | 第73-74页 |
5.4 技术方法对比 | 第74-78页 |
5.4.1 与 DSCA–2 的异同 | 第74-75页 |
5.4.2 DSCA–2 建模 | 第75页 |
5.4.3 DSCA–2 求解 | 第75-77页 |
5.4.4 优化结果对比 | 第77-7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结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附件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