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社会规划论文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青少年同伴欺凌行为的实践研究--以昆明市C社区L民办中学为例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一、导引第7-10页
    (一) 研究背景第7-10页
        1、欺凌行为会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第7-8页
        2、欺凌行为不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发展第8-9页
        3、社工在预防流动青少年同伴欺凌和违法犯罪中具有明显优势第9-10页
    (二) 研究目的第10页
二、主要概念界定与文献回顾第10-19页
    (一) 主要概念界定第10-13页
        1、流动青少年第10页
        2、同伴欺凌行为第10-11页
        3、心理学界对欺凌行为概念的界定第11-12页
        4、教育学界对欺凌行为概念的界定第12-13页
    (二) 文献回顾第13-18页
        1、心理学界关于欺凌行为的干预研究第13页
        2、教育学界关于欺凌行为的干预研究第13-15页
        3、我国流动青少年同伴欺凌及违法犯罪预防的措施第15-18页
    (三) 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8-19页
三、研究内容、对象与方法第19-22页
    (一) 研究内容第19页
    (二) 研究对象第19页
    (三) 研究方法第19-22页
四、研究发现第22-31页
    (一) 流动青少年同伴欺凌行为的特点第22-26页
    (二) 对欺凌行为危害性的认知第26-27页
    (三) 影响欺凌行为发生的因素第27-31页
        1、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存在问题第27-30页
        2、家庭早期教育不足第30页
        3、学校道德教育缺失第30-31页
五、社会工介入的实践探索第31-41页
    (一) 介入目的第31页
    (二) 介入的理论指导第31-37页
        1、认知行为理论的运用第31-34页
        2、教育剧场的运用及介入过程第34-37页
    (三) 介入过程第37-40页
    (四) 效果评估第40-41页
        1、认知层面上第40页
        2、知识层面上第40页
        3、技巧层面上第40-41页
六、思考与建议第41-46页
    1、社会工作者要鼓励流动青少年成为积极的参与者第41-42页
    2、培养流动青少年成为服务的主体与推动者第42-43页
    3、充分发挥社会服务机构的作用第43-44页
    4、社工预防新途径——教育剧场的独特优势第44-46页
参考文献第46-49页
附录第49-54页
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第54-55页
致谢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群体归属感与公正类型对冲突解决的影响
下一篇:“农转居”社区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昆明市Q社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