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一、导引 | 第7-10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7-10页 |
1、欺凌行为会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 | 第7-8页 |
2、欺凌行为不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发展 | 第8-9页 |
3、社工在预防流动青少年同伴欺凌和违法犯罪中具有明显优势 | 第9-10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二、主要概念界定与文献回顾 | 第10-19页 |
(一) 主要概念界定 | 第10-13页 |
1、流动青少年 | 第10页 |
2、同伴欺凌行为 | 第10-11页 |
3、心理学界对欺凌行为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4、教育学界对欺凌行为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二) 文献回顾 | 第13-18页 |
1、心理学界关于欺凌行为的干预研究 | 第13页 |
2、教育学界关于欺凌行为的干预研究 | 第13-15页 |
3、我国流动青少年同伴欺凌及违法犯罪预防的措施 | 第15-18页 |
(三) 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三、研究内容、对象与方法 | 第19-22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二)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四、研究发现 | 第22-31页 |
(一) 流动青少年同伴欺凌行为的特点 | 第22-26页 |
(二) 对欺凌行为危害性的认知 | 第26-27页 |
(三) 影响欺凌行为发生的因素 | 第27-31页 |
1、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存在问题 | 第27-30页 |
2、家庭早期教育不足 | 第30页 |
3、学校道德教育缺失 | 第30-31页 |
五、社会工介入的实践探索 | 第31-41页 |
(一) 介入目的 | 第31页 |
(二) 介入的理论指导 | 第31-37页 |
1、认知行为理论的运用 | 第31-34页 |
2、教育剧场的运用及介入过程 | 第34-37页 |
(三) 介入过程 | 第37-40页 |
(四) 效果评估 | 第40-41页 |
1、认知层面上 | 第40页 |
2、知识层面上 | 第40页 |
3、技巧层面上 | 第40-41页 |
六、思考与建议 | 第41-46页 |
1、社会工作者要鼓励流动青少年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 第41-42页 |
2、培养流动青少年成为服务的主体与推动者 | 第42-43页 |
3、充分发挥社会服务机构的作用 | 第43-44页 |
4、社工预防新途径——教育剧场的独特优势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 | 第49-54页 |
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