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2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公路交通标志设计设置理论及效果评价参数 | 第16-25页 |
2.1 公路交通标志设计与设置基础理论 | 第16-24页 |
2.1.1 交通标志三要素 | 第16-18页 |
2.1.2 交通标志版面与符号的尺寸 | 第18-19页 |
2.1.3 交通标志的信息量 | 第19-21页 |
2.1.4 交通标志的布设 | 第21-22页 |
2.1.5 交通标志的反光 | 第22-24页 |
2.2 公路交通标志设计与设置效果评价关键参数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基于遮挡时间的路侧标志遮挡模型 | 第25-45页 |
3.1 实际情况中遇到的路侧标志被大车遮挡问题 | 第25-26页 |
3.2 基于遮挡时间的模型优势及模型的前提假设 | 第26-31页 |
3.2.1 基于遮挡空间的模型 | 第26-30页 |
3.2.2 基于遮挡时间的模型优势 | 第30页 |
3.2.3 基于遮挡时间模型的前提假设 | 第30-31页 |
3.3 大车平均遮挡时间及小车错过标志概率的计算模型 | 第31-40页 |
3.3.1 模型逻辑设计 | 第31-36页 |
3.3.2 判断是否被遮挡的方法 | 第36-40页 |
3.4 大车占据小车视认区间概率计算模型 | 第40-43页 |
3.4.1 独立事件占据的概率 | 第41-42页 |
3.4.2 重叠事件占据的概率 | 第42-43页 |
3.5 综合交通流因素的遮挡情况计算模型 | 第43-45页 |
第四章 .考虑遮挡因素的标志设置效果评价系统 | 第45-52页 |
4.1 评价系统研究内容及适用范围 | 第45页 |
4.2 评价模型原理 | 第45-50页 |
4.2.1 评价模型约束条件的构建 | 第45-47页 |
4.2.2 减速距离计算方法 | 第47-49页 |
4.2.3 最大视认距离计算方法 | 第49-50页 |
4.3 评价系统流程及参数优化方案提出 | 第50-52页 |
第五章 .标志设置效果评价系统实际应用 | 第52-67页 |
5.1 系统中相关参数的确定 | 第52-55页 |
5.1.1 交通标志的版面及设置参数 | 第52-53页 |
5.1.2 标志所处周边环境参数 | 第53-54页 |
5.1.3 驾驶人感知参数 | 第54-55页 |
5.2 沪宁高速常州段某处交通流数据分析 | 第55-57页 |
5.2.1 车辆速度 | 第55-56页 |
5.2.2 车头时距分析 | 第56-57页 |
5.3 沪宁高速常州段某处遮挡因素分析 | 第57-64页 |
5.3.1 大车位于第三车道时的遮挡情况 | 第57-61页 |
5.3.2 大车位于第四车道时的遮挡情况 | 第61-64页 |
5.3.3 大车的综合遮挡情况 | 第64页 |
5.4 评价结论及优化方案 | 第64-6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研究结论 | 第67页 |
研究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