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实际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2-13页 |
1.4 创新点和不足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2.1.1 关于跨国并购绩效评价的研究 | 第15-16页 |
2.1.2 关于跨国并购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6-17页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7-21页 |
2.2.1 关于跨国并购绩效评价的研究 | 第17-19页 |
2.2.2 关于跨国并购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9-21页 |
2.3 文献评述 | 第21-23页 |
第三章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历史进程、现状及特点 | 第23-32页 |
3.1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历史进程 | 第23-26页 |
3.1.1 起步萌芽阶段(1984年-2001年) | 第23-24页 |
3.1.2 逐步成熟阶段(2001年-2007年) | 第24-25页 |
3.1.3 加速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 | 第25-26页 |
3.2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 | 第26-28页 |
3.2.1 跨国并购目的以横向整合为主 | 第26页 |
3.2.2 支付方式较为单一 | 第26-27页 |
3.2.3 跨国并购主体呈现两极格局 | 第27页 |
3.2.4 跨国并购的行业分布和区位覆盖越来越广泛 | 第27-28页 |
3.3 影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的因素 | 第28-32页 |
3.3.1 并购方自身层面 | 第28-30页 |
3.3.2 并购过程层面 | 第30-31页 |
3.3.3 国家层面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绩效评价 | 第32-49页 |
4.1 跨国并购绩效评价方法 | 第32-33页 |
4.1.1 事件研究法 | 第32页 |
4.1.2 会计研究法 | 第32-33页 |
4.1.3 个案分析法 | 第33页 |
4.1.4 本文选取的研究方法 | 第33页 |
4.2 样本选取及处理 | 第33-34页 |
4.3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4-35页 |
4.4 因子分析实证过程 | 第35-41页 |
4.4.1 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35-36页 |
4.4.2 因子的相关性检验 | 第36页 |
4.4.3 因子提取和因子载荷矩阵的求解 | 第36-39页 |
4.4.4 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的计算 | 第39-41页 |
4.5 绩效综合得分分析 | 第41-48页 |
4.5.1 总体样本分析 | 第41-43页 |
4.5.2 样本分类分析 | 第43-4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跨国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9-58页 |
5.1 变量的设定及模型构建 | 第49-51页 |
5.2 描述性统计 | 第51-52页 |
5.3 多重共线性分析 | 第52-53页 |
5.4 多元回归实证结果分析 | 第53-58页 |
第六章 对我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的建议 | 第58-61页 |
6.1 宏观层面 | 第58-59页 |
6.1.1 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政策扶持 | 第58页 |
6.1.2 鼓励中小企业的跨国并购,提升国企运作效率 | 第58-59页 |
6.2 微观层面 | 第59-61页 |
6.2.1 企业应注重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造力 | 第59页 |
6.2.2 把握并购的时机,规避信息不对称 | 第59-60页 |
6.2.3 制定恰当的并购策略 | 第60页 |
6.2.4 提高企业的并购整合能力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