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引论 | 第11-1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4.1 问卷调查法 | 第12页 |
1.4.2 访谈法 | 第12-13页 |
1.4.3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1.4.4 行动研究法 | 第13-14页 |
2 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2.2 文言文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2.3 文言文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 第16-19页 |
3 文言文教学中常用方法及其优点与不足 | 第19-24页 |
3.1 诵读法 | 第19-20页 |
3.1.1 诵读法的优点 | 第19-20页 |
3.1.2 诵读法的不足 | 第20页 |
3.2 串讲法 | 第20-21页 |
3.2.1 串讲法的优点 | 第21页 |
3.2.2 串讲法的不足 | 第21页 |
3.3 评点法 | 第21-22页 |
3.3.1 评点法的优点 | 第22页 |
3.3.2 评点法的不足 | 第22页 |
3.4 实践法 | 第22-24页 |
3.4.1 实践法的优点 | 第22-23页 |
3.4.2 实践法的不足 | 第23-24页 |
4 高中文言文现状的调查及其问题的分析 | 第24-35页 |
4.1 高中生文言文学习现状问卷调查及分析 | 第24-28页 |
4.1.1 关于对文言文的兴趣和学习必要性的看法调查 | 第24-25页 |
4.1.2 关于现行教材中文言文的内容和学生课外学习的调查 | 第25页 |
4.1.3 关于文言文学习目的性的调查 | 第25-26页 |
4.1.4 关于对文言文的学习情况的调查 | 第26-27页 |
4.1.5 关于文言文课堂教学及学习效果评价的调查 | 第27-28页 |
4.2 问卷调查所得结果的分析 | 第28-30页 |
4.2.1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的缺失 | 第28页 |
4.2.2 学生对文言语法的理解困难 | 第28-29页 |
4.2.3 学生缺少相关时代历史背景知识 | 第29页 |
4.2.4 教师对于文言文教学教法单一传统 | 第29-30页 |
4.2.5 整体上学生的文言文知识基础水平降低 | 第30页 |
4.3 高中教师文言文教学方式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30-33页 |
4.3.1 文言文教龄及对教材内文言文占比的看法 | 第30-31页 |
4.3.2 教师授课采用教法和文言文教学的调查 | 第31-32页 |
4.3.3 教师对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情况的考评调查 | 第32页 |
4.3.4 对当前文言文教学情况的看法调查 | 第32-33页 |
4.4 通过调查对问卷结果的分析 | 第33-35页 |
4.4.1 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 | 第33-34页 |
4.4.2 传统文言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不够 | 第34页 |
4.4.3 不够重视文言文中包含的文化底蕴 | 第34-35页 |
5 应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的方法策略 | 第35-45页 |
5.1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文言文教学理念 | 第36页 |
5.2 教师要有丰富的文言文化底蕴 | 第36-37页 |
5.3 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 第37-40页 |
5.3.1 创设情节,设置导语 | 第37页 |
5.3.2 通过诵读,读出兴趣 | 第37-38页 |
5.3.3 调动学生学习的的主动性,使其自主合作并探究地开展学习 | 第38页 |
5.3.4 善用活动增添兴趣 | 第38-39页 |
5.3.5 妙讲故事诱发兴趣 | 第39页 |
5.3.6 巧搬是非激发兴趣 | 第39页 |
5.3.7 借助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兴趣 | 第39-40页 |
5.4 文言文字词句效率的提高 | 第40-43页 |
5.4.1 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 第40页 |
5.4.2 教给学生学习正确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 第40-43页 |
5.5 思索改变高中的文言文教学评价方式 | 第43-45页 |
6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附录 | 第49-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