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1 社交焦虑的研究 | 第12-15页 |
·社交焦虑的概念及诊断 | 第12页 |
·社交焦虑的测量 | 第12-13页 |
·社交焦虑的病因学研究 | 第13-15页 |
2 注意偏向的研究 | 第15-19页 |
·注意偏向的内涵 | 第16页 |
·注意偏向的实验范式 | 第16-17页 |
·注意偏向的内在机制 | 第17-19页 |
3 社交焦虑个体注意偏向的研究 | 第19-22页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 第22-26页 |
1 问题提出 | 第22-23页 |
2 研究意义 | 第23页 |
·理论意义 | 第23页 |
·实践意义 | 第23页 |
3 研究目的 | 第23-24页 |
4 研究假设 | 第24页 |
5 研究框架 | 第24页 |
6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4-26页 |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 第26-48页 |
研究一 意识阈限下社交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特点 | 第26-38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2 研究假设 | 第26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实验被试 | 第26-27页 |
·实验设计 | 第27页 |
·实验工具和材料 | 第27-28页 |
·实验程序 | 第28-29页 |
·数据处理 | 第29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9-35页 |
·社交焦虑高分组和低分组在状态-特质焦虑和抑郁方面的比较 | 第29页 |
·被试在不同刺激类型下的反应时情况 | 第29-30页 |
·不同实验处理条件下被试对于威胁面孔和快乐面孔反应时的方差分析 | 第30-32页 |
·不同实验处理条件下被试对于威胁面孔和中性面孔反应时的方差分析 | 第32-35页 |
5 讨论 | 第35-36页 |
·状态特质焦虑、抑郁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 第35页 |
·在意识阈限下、不同社交焦虑水平、实验情景和刺激类型下个体的注意偏向特点 | 第35-36页 |
6 小结 | 第36-38页 |
研究二 意识阈限上社交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特点 | 第38-48页 |
1 研究目的 | 第38页 |
2 研究假设 | 第38页 |
3 研究方法 | 第38-40页 |
·实验被试 | 第38页 |
·实验设计 | 第38页 |
·实验工具和材料 | 第38-39页 |
·实验程序 | 第39页 |
·数据处理 | 第39-40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社交焦虑高分组和低分组在状态-特质焦虑和抑郁方面的比较 | 第40页 |
·被试在不同刺激类型下的反应时情况 | 第40页 |
·不同实验处理条件下被试对于威胁面孔和快乐面孔反应时的方差分析 | 第40-43页 |
·不同实验处理条件下被试对于威胁面孔和中性面孔反应时的方差分析 | 第43页 |
·不同意识阈限水平下被试反应时的比较 | 第43-44页 |
5 讨论 | 第44-46页 |
·在意识阈限上、不同社交焦虑水平、实验情景和刺激类型下个体的注意偏向特点 | 第44-45页 |
·社交焦虑个体在不同意识阈限水平下的注意偏向特点 | 第45-46页 |
6 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 | 第48-52页 |
1 社交焦虑个体在不同意识阈限水平下的注意偏向特点 | 第48-50页 |
2 实验情景对社交焦虑个体注意偏向的影响 | 第50页 |
3 社交焦虑的干预和治疗 | 第50-52页 |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 第52-54页 |
第六部分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 | 第60-62页 |
后记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