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过程激励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5页 |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5-25页 |
| ·数字化教育资源相关理论 | 第15-18页 |
|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一般特征 | 第15-16页 |
|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经济属性 | 第16-17页 |
| ·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优势 | 第17-18页 |
| ·资源共享相关理论 | 第18-21页 |
| ·资源共享模型 | 第18-19页 |
| ·资源共享的服务模式 | 第19-21页 |
| ·资源共享的方式 | 第21页 |
| ·委托—代理理论及其基本框架 | 第21-24页 |
| ·委托代理关系 | 第22-23页 |
| ·委托代理均衡契约 | 第23-24页 |
| ·委托代理激励机制 | 第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行为分析 | 第25-41页 |
| ·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主体界定 | 第25-26页 |
| ·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分析模型 | 第26-29页 |
| ·数字化教育资源描述 | 第26-27页 |
| ·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成本分析 | 第27页 |
| ·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效用描述 | 第27-28页 |
| ·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过程描述 | 第28-29页 |
|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边界分析 | 第29-30页 |
| ·共享边界划分 | 第29-30页 |
| ·共享效率与收益调整 | 第30页 |
| ·基于双主体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过程实现 | 第30-39页 |
| ·双主体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问题描述 | 第31-32页 |
| ·共享可行性讨论 | 第32-34页 |
| ·双方共享的博弈 | 第34页 |
| ·共享收益对共享的影响 | 第34-37页 |
| ·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收益调整 | 第37-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激励模型 | 第41-55页 |
| ·激励模型的构建 | 第41-42页 |
| ·无差异条件下的均衡分析 | 第42-45页 |
| ·差异条件下的均衡分析及仿真 | 第45-52页 |
| ·差异条件下的均衡存在性验证 | 第45-48页 |
| ·个别资源匮乏主体对系统的影响分析 | 第48页 |
| ·相关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48-52页 |
| ·共享激励模型评价与应用策略 | 第52-54页 |
| ·模型评价 | 第52-53页 |
| ·模型应用策略 | 第53-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 ·总结 | 第55页 |
|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第55-57页 |
| 致谢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研究成果 | 第63-65页 |
| 附录 | 第65-73页 |